
在中国,奥迪品牌的性格和形象是由中南海和各省市委大院里的大叔们标定的。不过,乌央乌央的黑色A6L海洋里,近几年来也陆续多了些争夺瓜分新兴细分市场的增援,比如A1和Q3,多少将奥迪车主的平均年龄降低了一些。
踮脚“骚年”
环顾神州大地,现在是连屌丝出身的自主品牌们都此起彼伏推出了N种年轻化、时尚化和交叉混种车型的年头,国际大厂如奥迪当然不能自绝于大众审美——虽然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早在2007年,奥迪在上海车展推出Cross Coupe quattro概念车,后来一卵双生,精英范儿的Q5和“骚年”范儿Q3先后面世,前者继承了原型的曲线扇面尾灯,后者则几乎整体移植了整个原型设计。
造型设计及产品定位逃不脱炙手可热的“Urban Jungle”(城市森林)探险概念的俗套,瞄准年轻的新晋精英和财富新贵,Q3符合细分市场中年轻化、时尚化及交叉混种车型等主流价值共性。作为更紧凑更运动的Q系新兵,Q3轻盈灵活的操控和反应更迅猛的加速,表现出黄金猎犬般的活泼驾驶性格。而更显“骚情”的整体设计和丰富的细节,则将奥迪靶心上那个年少多金又时尚前卫的“骚年”形象烘托得如此清晰。
细节里的“魔鬼”
一个六边形的银框外加两条曲折的光斑构成了WolfgangEgger(奥迪现任设计总监)时代的四环面谱,奥迪设计师也开始像保时捷设计师一样练就了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本事,一张“扑克脸”的方寸之间,微调小改、排列组合,硬是让他们鼓捣出了A、Q、R三大系列十几款车。
我以此为例提问Q3外形主设计师Bjoern Wehrli:奥迪设计如何在产品线的家族性特征与产品的个性表达之间取舍平衡?长着一张标准正太脸的Wehrli觉得口头表达不够到位,站起身在画板上画了一组草图来解释这个问题。
Wehrli说,就产品线整体的造型设计而言,奥迪的做法是,通过被称为“Single Frame”的六边形大嘴和几何线条LED日间行车灯等全系统一的识别性特征,建立四环麾下庞大产品线的家族性视觉体系,产品线中独立产品的个性则通过不同的细节刻画和车身整体的独特比例展现。
以Q3前脸为例:Single Frame作为奥迪的家族特征符号自不待说,整个前脸设计和细节造型都紧紧围绕这一视觉中心的六边进行发散和延展,线条走向和形体雕塑都与之紧密结合。头灯线条形状与之相嵌,为营造宽大的视觉效果向两边水平延伸,LED进一步以向内封闭向外开口的刀尖形状强化SingleFrame的视觉中心作用,两端则以球形主照明灯等细部结构平衡前脸的整体视觉画面并丰富元素与层次。此外,又以同样强调横向延伸视觉效果的保险杠入风口造型补白,并将前脸各组线条衔接贯通,最后以亚光塑料底边的城垛状造型勾勒Q3作为SUV/CUV强健粗犷的雄性气质。
侧面车身的比例和轮廓在Q3设计中——尤其在表现其独立个性和外形特征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Q3完全移植了源自原型概念车的特征,例如轿跑式的斜背顶棚弧线和窗线,而强健饱满的轮拱则与奥迪在Wolfgang Egger时代形成的标志性硬线波浪腰线/肩线(在Q3身上这两条线是一回事)有机融合,塑造出既优雅灵逸又强健有力的视觉效果,确实达成了Wehrli所说的“在一辆车上能够体现出所有不同元素”的设计目标。
对话设计师
奥迪Q3外形主设计师
比约恩·维利
Q:Q3采用了很大比例的高尔夫零部件,整体调性和驾驶操控表现是动感、轻盈的,符合同类型产品锁定年轻人群的逻辑,能否谈谈奥迪在Q3设计中的指导思想或原则?
A:首先我还是要回到2007年我们推出的Cross Coupe quattro概念车:我们的设计的前提条件是Q3的车身是十分紧凑的,同时在紧凑的车身中融入运动感的外形和优雅的线条,这个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我们希望能够在Q3身上体现出所有不同的元素。作为Q系列的入门级产品,Q3整合了运动化元素和优雅的形态,这其实也是我们当时花了很多时间考虑的问题,我们希望把它定位在“Urban Jungle”的使用环境下,即它比较坚固耐用,但是同时又比较优雅。
Q:奥迪旗下的产品非常细,几乎是最丰富的,在这么大的产品线的体系下,奥迪怎样去平衡家族性的特征和产品个性之间的矛盾?
A:首先这些车都是奥迪,有很多元素,像你刚才讲的Single Frame都是统一的。尽管每辆车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我们不希望它们放到一起却像不同品牌的车,作为奥迪旗下车型它们必须要有一致性。从细节来说,每款车都会体现出不同之处,比如说在车灯的设计、比例上面。在各种设计元素的结合上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所以我们思路是让它们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属于各自的特点。
李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