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训练

  “创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创新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社会学和人才学家断言:具有出众的创新能力是未来社会优秀人才的基本特征。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这里,结合我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谈谈创新思维训练的方法。

  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中含有大量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素,如对课文主题的不同理解,对作者观点的不同态度,对作品构思技巧的评价等。我的主要做法是,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生动活泼的气氛,让学生愉快思考、主动探索、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

  一、巧设问题袁鼓励质疑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中要善于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如在教《会要尾巴的狼》一课时,我抓住“花言巧语”这一重点词语设疑:什么叫“花言巧语”?课文中哪些句子是狼的花言巧语?狼为什么要花言巧语?老山羊是怎样识破它的花言巧语的?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排疑解难,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二、由果溯因袁引导逆向思维

  小学生思维处于有顺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发展阶段,由于事情之间常常是互为因果,具有双重性和可溯性,因此,利用逆向思维比较容易引起超常的思维,有时对解决问题会起到突破性的作用。如《狼和小羊》最后一句:“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按照顺向思维定势,小羊成了狼的腹中之物。为了点燃思维的火花,我有意设计这样的问题:“狼是不是把小羊吃掉了呢?”一部分学生回答是,可一部分学生的看法相反,理由是:“狼向前扑的时候,由于用力过猛,一头撞在前面的树上晕倒了。”“狼向前扑的时候,掉到前面的陷阱里去了。”“狼向前扑的时候,前腿碰到石头上撞折了”等等。学生突破思维的定势,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把自己的想象和让小羊活下来的愿望联系起来,这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思维。

  三、运用比较袁启发求异思维

  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常常是从求异开始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我们可通过引导比较,充分发挥学生认知的内驱力,把高度的注意力注入到一个系列的认知活动中,从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最佳答案。如教《凡卡》一文,我引导学生广开思路,说一说:“作者为什么用凡卡的梦做结尾?”学生纷纷发言:“因凡卡的信没有贴邮票,也没有写清地址,爷爷是收不到的,只有在梦里才能和爷爷团聚。”“用梦做结尾,说明了凡卡要回到爷爷的身边,只是一个梦,永远地实现不了。”“用梦做结尾,突出凡卡命运的悲惨,提示了旧时代社会的黑暗。”“用梦做结尾,十分含蓄,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让学生发表意见,再进行比较。这样,既鼓励求异,又重视求佳,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总之,在科教兴国的今天,教师应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结合小学生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而诱发潜在创造智能,使思维趋于活跃,使灵气得到解放。

  文/迟兴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