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身临其境之效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兴趣,交叉融合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10 12:45
摘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网络信息教学方式集声音、视频、图像于一体,突破了传统教学的说教模式,丰富了教学的手段,成为了当前教学的研究热点,基于此,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进行了积极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兴趣,交叉融合,身临其境
一、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创造了新颖的情景,有助于释疑解难
在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过程中,展现出的情景摆脱了传统教学中的时空限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声情并茂,其通过情景画面的再现,形成了形象、生动、直观和感染力强的画面,将书本上的知识实物化、具体化,让学生领略到生动的视觉效应,一改往日传统教学枯燥的说教模式,使知识的学习获得变得直观容易,解除了课本知识的思维、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的困扰,更有利于小学生的学习。[1]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处在学习习惯的养成阶段,对事物的注意力和集中度持续的时间段,而多媒体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并通过情景画面的再现,以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小学语文课堂便得形象生动、直观易懂,具有很强的感染性,也能够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听觉、视觉和触觉,让小学生全方位参与,激发其求知欲和进取心,使他们有动力去学习,更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2]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中,一般都是“三尺讲台一本书,粉笔黑板一张口”,一切由老师决定,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灌输状态,而多媒体教学则不同,它通过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老师作为组织者或者是合作者,和学生一样都是知识的探索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让学生在学习中尝试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确定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和创新素质。
二、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构建身临其境之效
1.平淡化变多彩化
在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传统教学方式向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老师为主体,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小学课本中的一些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美景的文字没有什么描绘或表现出来,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做到这一点,例如对小学语文中《望庐山瀑布》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可以根据诗意选择图片制作丰富多彩的课件,配上古典的古筝独奏等音乐,上课时让学生边看图片边听音乐,故事与图片以及音乐相结合,寓情于景,随着一幅瑰丽多彩的画面映入学生的眼帘,在吸引学生专注听课的基础上,构造了身临其境之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
2.抽象化变形象化
小学教育阶段,由于小学生正处在思维能力由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而生动的、直观的形象思维训练可以训练抽象思维能力,所以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多利用图片文字声音的结合教学,提高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例如在小学语文中《观潮》这一节课的学习时,由于很多小学生没见过涨潮的情景,老师可以通过剪接视频,将我国的钱塘江大潮的涨潮盛况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小学生看,通过吸引小学生的目光,使小学生产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和敬畏,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和学习知识的原动力。通过多媒体视频的演示,一改教材的呆板文章知识,让学生在活灵活现、绘声绘色的情境中学习,构建身临其境之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3.有效利用资源整合
3.1 借势突破重难点。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中存在较多的枯燥教学内容,学生不愿意或是很难去把握教材内容的内涵,所以即便是语文老师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效果有限,很难突破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使小学教学陷入困境,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就有将抽象内容变得形象生动的优势,利用图像声音以及视频等方式,将教材中的抽象内容变得形象简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与生动性,引人入胜,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小学语文中的重点难的迎刃而解,解决了难题又提升了教学效率。[3]
3.2 开拓创新思维。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在语言应用训练教学中多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不但提高了小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也增强了小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4.多学科融合促进学习
随着近年来义务教育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施行,我国越来越注重小学教育的投入和创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教学应注重现代化科技手段和跨学科学习的综合运用,让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交叉融合,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应整合多门学科,构建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大课堂。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可以让美术、音乐、计算机等课程融入进语文课堂,使学生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和学科间进行相互的交流学习,例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四个太阳》这节课中,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各自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太阳”,并鼓励小学生积极发言,展示自己“独特的的太阳”,然后和小学生们一起学唱《种太阳》这首歌,利用多媒体进行配音或领唱学习。通过这种多学科交互式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运用多媒体的功能,通过将多媒体中的图像、声音、视频、网络等技术加以运用,构建身临其境的效果,让小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加语文课程的学习,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进而摆脱传统教学的说教模式,以被动变主动,变平淡化为多彩化,变抽象化为形象化,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小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并积极突破重点难点,开拓学生思维,进行多媒体条件下的多学科交叉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5]
参考文献
[1]吕剑茹.小学语文课堂中多媒体辅助教学适切性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2]李本军.论语文多媒体教学优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4.
[3]朱奎娟.小学中段语文教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应用[D].四川师范大学,2011.
[4]刘文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35:1065-1066.
[5]宋林胜.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6:61-62.
文/管立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