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职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可大多数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特别是上网)还是感兴趣,但由于农村学生计算机教学设施的不完备,许多学生在初中时对计算机接触不多。针对中职学生计算机知识存量的个体差异现状,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笔者采用任务驱动法作为解决问题的措施,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基础,任务驱动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被越来越多的行业广泛应用,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技能,因此,社会对毕业生的技能要求更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需要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以便为以后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使毕业生能够尽快适应社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在中职学校已成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每个专业的必修课程。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环境下计算机教学的需求。这就给计算机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如何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寻求一种自主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既能让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不乏发展拓展的空间,又能激发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笔者在多年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尝试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到课程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上的教学方法,是基于探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一种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任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线,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设计在一个个独立的任务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目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帮助,利用学习资源,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形式,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活动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有兴趣和动机进行批判型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更容易获得个体的学习风格。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助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任务驱动法就像出行一样,只给出目标任务,而不要求使用何种交通工具,不同经济能力的人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只要他认真体验出行这个过程就足够了,走路虽慢,但可以看风景;飞机虽快,但成本高。将这种以任务驱动,给学生学习的目标、最终要完成的任务,充分引导和发挥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指挥自己动手、体验、完成任务。
笔者在Word2010图文混排的教学中,首先呈现给学生一个已经美化好的文档,其中包括字体、段落、边框和底纹、分栏、项目符号和编号、文本框、图片插入等知识点的操作,然后组织讨论,分析如何制作这些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在任务中得到满足。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根据学生所掌握计算机知识的情况来分组,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通过“组内合作”等形式实现多向交流。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流、合作,然后再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可以在互动合作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掌握所学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协作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
任务驱动法教学的重点是以科学的、切实可行的“任务”,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要求,设计出具有专业“情境”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探索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以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以学生感兴趣的《我爱我的专业》、《我爱我的校园》、《感恩母亲节》、《感恩父亲节》等为主题,带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并设计出一份精美的电脑海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最关键环节就是评价任务,注重让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能力。评价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评价的过程中,通过交流与争辩,加深理解,获得共识。首先,采用学生自评、互评,然后教师总结点评,给出肯定性的评语,这样学生更加明确了完成任务的有效途径,通过再次分析任务,利用有效的学习情境,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思维方法,建立了新的知识结构,掌握了基本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达到了教学目标。
文/吕晓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