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域下“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思考与对策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和谐社会,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10 16:21
摘要:在和谐社会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不断扩大。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我国未成年人人群中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其在成长生活过程中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缺失导致了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存在严重问题,因此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同时在和谐社会大背景下加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也是和谐社会建设刻不容缓的要求。本文主要结合宜春市袁州区的留守儿童道德的现状,对农村留守儿童道德现状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本次研究对更好的提高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和谐社会,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成因,分析,解决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现状分析
以宜春市袁州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了解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道德现状。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总体上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很多孩子都能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辛苦,并能以此作为鼓励自己的动力,不断努力学习。但是其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思想道德问题,首先,有部分儿童道德意识薄弱,存在知识和行为分离的现象。这些儿童就会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学习一些社会不良现象,致使部分留守儿童出现打架、抽烟、偷盗以及迷恋网吧等行为,由于自身的控制较差,在不知不觉中就染上了恶习,逐渐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上;其次,正确的价值体系缺失。长期在外打工的父母由于长时间不能够跟孩子在一起,心理存在内疚感,因此用金钱弥补这方面的缺失,逐渐的引导孩子错误的价值取向,造成孩子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甚至出现了读书无用论的说法。并且有的家长还存在错误意识,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学生的道德和思想就应该由学校教导,致使家庭教育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儿童思想行为的变化,最终导致出现各种留守儿童问题。[1]
二、农村留守儿童道德现状的成因分析
1.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和弱化
家庭教育缺失是农村留守儿童最为严重的现实问题,儿童时期是孩子心理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需要长辈父母的关爱。但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导致了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教育,致使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恶化,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性降低,最终促使孩子不良性格和心理的形成。而不良的心理和人格因素又会导致学习方面存在不良行为,例如逃课、说谎、沉溺于网络游戏等。
2.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失当
农村地区很多学校的资金都比较紧缺,在办学过程中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学校的正常运转方面。再加上县级和地方的财政支持能力不足,从而导致了农村义务教育各项费用紧缺,难以得到切实保障,教育经费供给严重不足,公共资源配置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多数学校将办学的重心放在了升学率方面,忽视了对学生德育教育,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比较少也比较保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伤害到留守儿童学生脆弱的心理。
3.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教育欠缺
主要表现为社会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度不高,首先,社会分层的必然结果是外出打工和农村的留守儿童处在社会弱势地位,从而导致了其在教育系统中也处于弱势地位,社会关注度不高;其次,大众传媒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的冲击。这些传播媒介主要具有价值导向功能,无时无刻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但是如今在农村地区很多网吧逐渐兴起,且经营的主要对象就是农村孩子,很多学生逃课来网吧玩游戏。有些留守儿童心理感到孤独,将精神寄托在网络游戏中,逐渐的诱导儿童走向了不归路,这些社会方面道德因素会导致学生身心产生严重的变形,最终有可能会诱发犯罪。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1.重视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农村留守儿的父母应该尽量减少外出打工的时间或者缩短外出打工的时间,尽量保证至少有父母中的一方在家抚养教育孩子,加强家庭教育对孩子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积极主动的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避免家庭教育缺失和社会的不良运动对孩子思想道德产生影响,提高教育方式的科学性,以保证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顺利实施。外出的打工的父母应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提高电话、网络视频和短期回家的次数,避免因为家庭教育缺失给孩子心理和性格方面造成的不良影响。
2.重视学校教育,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学校应该深入开展农村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各项活动,使学生能够切实的从活动中受到感化和教育。学校还可以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引导师,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及时的帮助他们解决困扰,同时还可以尝试建设寄宿制学校,提高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效果。此外,教师还应该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留守儿童在接受正常的智力教育的同时,思想道德方面也得到不断的培养。[2]
3.加大管理力度,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3.1 发挥政府力量,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国家已经认识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开始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对监护人的职责进行明细,切实保证儿童的各项权益。同时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结束之后,户籍制度改革逐渐开始实行,实现了农民工和城镇人真正的平等,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对于地方政府部门来说,应该取消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歧视制度,加强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提高办学质量,解决贫困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建一个良好的体制环境。[3]
3.2 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形成留守儿童道德教育合力
首先,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在涉及到留守儿童的各个领域,应该扎实的开展工作,逐渐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儿童管理体系;再次,充分发挥媒体的正确导向作用。媒体机构要加强宣传教育,引起社会关注,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全面的关注,积极的调动社会方面的一切力量,共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4]
参考文献
[1]关丽兰,李斌雄.提高未成年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的理论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06)
[2]王小果.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品质问题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10(07)
[3]黄应圣,刘桂平.农村野留守孩子冶道德品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书育人.2010(22)
[4]林宏.福建省野留守孩冶教育现状的调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文/郑立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