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在新课改中具体问题的浅析

  摘要:《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新课程,它有许多新内容、新目标、新理念、新教法,同时它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以及政治、经济、社会、伦理、道德、文化等其他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时空跨度大。为了加强课改后的教学质量,开展关于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改的课本利用问题的探讨显得非常必要。本文在分析了《历史与社会》新课改面临的教学问题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新课改后加强对课本的利用对策。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新课改,课本利用

  一、《历史与社会》新课改后面临的教学问题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历史与社会》诞生,一方面无可供借鉴的经验,另一方面也缺乏可以参考的书籍,因此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的宗旨下,要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目前,《历史与社会》新课改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碰到许多问题,总结有如下几方面:

  1.就课堂管理问题而言

  在新课标下,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这一要求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提高的,得考虑教师本身的思想认识、已有的教学经验以及对新事物的接受和应变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走下讲台,分组讨论便成了教师课堂组织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最大的障碍是会导致课堂秩序的“混乱”,由于学生知识储备的局限,参与式教学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导致有时教学效果还不如教师的直接讲述。

  2.就新课程的目标问题来看

  新课程强调要关注学生发展的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三维”目标,是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由于教材的改革淡化了知识点,造成教师的忽视;但另一方面特别值得大家重视,就是在课堂上过于强调学生的活动。过分的活动冲淡了教学的主题,以致达不到教学目标。

  二、加强新课改后对课本的利用

  1.实行教学模式的转变

  传统教学强调知识的灌输,以讲授为主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笔者在教学中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参与性,在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在课堂中采用讨论式的课堂活动方式,通过集体讨论、小组讨论、同桌讨论展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交流,各抒己见,相互启发,获取真知。另外,为了变课本“死”的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感受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如某历史章节,学生依据教材,查找资料,写出剧本,然后分配角色,在课堂上以表演历史剧的形式把变法经过表现出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不仅了解了改革的前因后果,更明白了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道理与改革的艰难,因而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后的考察,比如可以在某次课程后写一个报告或者调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给出相应的命题,让学生围绕这一命题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

  2.加强学生课堂意识的培养

  《历史与社会》教材的特点之一是知识量少,要求教师把教材中的内容作为知识延伸和开发学生思维的切入点,指导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因此,教师不但要认真讲好教材中的知识,还要科学地设置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拓展知识。通过由发散到收敛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也有利于弥补教材内容少的不足。

  开放性的教材,有利于教师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有利于为学生主动参与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学生的特长、个性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开放性的课堂,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课堂内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开展辩论赛、知识抢答赛,叙述环境的污染,说家世的变化、城镇的建设等,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语的感情色彩和思维的敏捷度;开展绘画比赛,画社区平面图和中国省区轮廓图,制作历史大事年表,规划未来发展等。

  3.发挥各课程师资力量的整合

  《历史与社会》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时空跨度大。这些都给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带来了挑战。由于历史上分科教育的原因,教师一般都存在着知识结构的缺陷,懂理科的教师往往不懂文科,知识体系不完整,综合课教师不仅缺乏相应的学科知识,更缺乏对综合知识进行整合的方法和能力。所以,单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实施综合课程难度确实很大,并且再加入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的理解尚存在困惑,这将会打击一线教师在课改中的积极性。那么,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帮助教师完善知识结构、迅速掌握新的教材教法、落实课程目标、体现课程理念、凸显综合特色呢?这就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汇聚集体的智慧,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在实施《历史与社会》这门新的综合课程时,首先应在教师队伍上进行“综合”。教师队伍的“综合”将会使集体的力量更强大。大家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携手进步,在团队的一致努力下一齐发展和提高。

  4.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的教学

  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如何在这个舞台上大显身手、脱颖而出,是每个教师应思考的问题。谁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善于学习,谁的认识就深,转变就快,进人新课程的速度就快。课改的“阵痛”是难免的,但只要坚定信念、咬紧牙关,立志做一名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及时把课改实施过程中的点滴心得记录下来,把困惑与疑问记录下来、把课改得失记录下来,带着问题细细琢磨,寻求专家与同行的帮助,借助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就会发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进步。

  三、结束语

  总之,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还处在摸索阶段。只有把新课程的改革精神渗入到未来教师的培养机制中,才能为它的实施提供足够的保障。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好地处理教材和安排教学时间,使新课程的内容综合化和过程开放化,让学生体验到《历史与社会》课的乐趣,让学生会学,培养学生整合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尝试自主合作的学习乐趣、体验成功。

  文/郑丽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