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产生美

  摘要:影片《三个傻瓜》虽为理想主义之作,但其以紧凑曲折的剧情、诙谐幽默的风格,直面当下教育之痛,凸显人文精神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对教育观念、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的革新等方面都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教育美,人文精神

  在我的印象中,印度是一个佛教圣地,是一个唯美的国度,人人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随着印度文化产业的崛起,一部部影视精品逐渐走进世界观众的生活。《三个傻瓜》是印度宝莱坞的又一璀璨巨作,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影片在给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的同时,集趣味与哲理,折射当今教育领域的弊端和大国寡民的丑态,畅想未来之美好新篇章。

  影片《三个傻瓜》以印度皇家工程学院为背景,讲述了几位印度青年人生抉择的跌宕曲折,影片中美的痕迹虽随处可见,但却少了几分美的意境,平添了几分丑的阴霾。美可以分为自然美和人造美,人不仅能创造出美的物质,更能产生美的思想、美的行为和美的意念。光鲜的衣着虽贯穿整部影片,但美的思想、美的行为和美的意念却因一些私欲不断膨胀的宵小之徒而显得格外珍贵。

  何谓大学?如果大学仅是为了培养工程师,那倒不如关闭大学,多开设些培训加工厂,以节省财政开支。为什么要上大学,当工程师?如果仅是为了挣大钱取美女,然而这些物质终有一天会离你而去,最后你的下场无非就是死守着一堆用不完的废纸和你看着就厌烦的黄脸婆,你心目中的美感会渐渐低消散殆尽,美会离你越来越远。而现实中,这一目标的鼓吹者不在少数,影片中皇家工程学院的院长病毒就是这样的典型,一位效率取向的信徒,凭借孜孜不倦的行动以尖酸刻薄的话语竭力鞭笞学生开展疯狂的竞争,但同时又在扼杀学生的学术前途,以维持自身的学术权威,在学院奉行文化的独裁和专制,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他虽将学院打造成印度高等教育的旗帜,但整个学院以及全体学生却要为这一辉煌战绩的衍生品——沉闷、冷漠、势利买单。学院不再是象牙塔,而是青春的坟墓。在这座巨大的活坟墓里,我们永远听不到一位热爱机械,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未来工程师——乔伊的声音了。查图尔,病毒的积极响应者,他是专制、落后的教育思想和填鸭式教育方式的牺牲品,环境迫使他形成极强的成就动机,这本无可厚非。但他为追求第一名终日醉心于枯燥的记忆,甚至毁掉了自己的健康。更让人可怕的是,这种动机竟使他为夺得第一名而不择手段,干扰同学,恶性竞争。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每一次离第一名的目标只有一步之遥。与利益标价共存的苏哈斯亦也是不幸的,虽具有商人的精明头脑,但他的婚姻终究因为他的虚荣、难移的秉性而灰溜溜地收场,美与幸福离他越来越远。这些人,大愚若智,在他们身上,美无处寻觅,再怎么光鲜的衣着丝毫掩盖不了他们丑陋的嘴脸。

  永远躺在活坟墓里的除了乔伊,还有拉朱和法涵的梦魇。拉朱是印度社会底层青年的代表,因巨大的思想包袱使他终日惴惴不安、困惑茫然、胆小懦弱、焦虑抑郁、习得性无助,将希望寄托于神,可是神却未丝毫眷念过他。法涵是社会中层青年的代表,一位痴心于摄影并希望在摄影方面大展拳脚的优秀青年,因社会的职业偏见,被家长一手操纵考进了皇家工程学院,学习自己并不喜欢的所谓热门有前景的专业。拉朱和法涵虽是不幸的,但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兰彻。兰彻集批判意识、创新精神、奋斗热情于一身,在他身上散发着青年之朝气、骄阳之光芒。他热爱机械并以此为自身事业。虽出生寒门,父母早逝,寄身豪门,却因为顶替豪门公子获得学位而阴错阳差般与拉朱和法涵相聚、相识、相知。兰彻貌似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虽引起了朋友的误解,但凭借自己的自信、真诚、坚持留住了朋友、赢得了友情、拯救了亲人,挽回了爱情。兰彻、拉朱、法涵之间的友谊,在沉闷、冷漠、势利的校园氛围中,美得鲜明,更显得弥足珍贵。兰彻和皮娅的爱情冲垮了金钱的束缚,跨越了时间的销蚀,在拜金的社会风气里,他们的爱情美得夺目,更显真真切切。这三个傻瓜虽是本片的主角,他们大智若愚,但却被一般人视为另类而被边缘化,美在被排斥。

  大学之所以不同于培训加工厂,是因其教育的人文性。大学不仅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文精神的象征,大学不仅要以先进的知识武装人,更要重视树人为先,育人为本,重视熏陶感染,培养完整人格与素养。或许我们可以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得到一些启发与感悟:真实真诚、关注和接纳、移情性理解应成为大学的人格,教师凭借对学生的信任、同情和理解而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根据自己的愿望、兴趣和需要进行发现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进行思维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影片中多血质的兰彻是反抗病毒专制的先锋,是完美形象的化身,是创新人才的代表,更体现了现代学校教育目标的要求。虽然在他们的身上,美的影子随处可见,但这些美的影子却很难得到权威正统们的认可,更是受到宵小之徒们的排斥,因此,显得格外珍贵。

  当然,影片欧·亨利式的圆满结局虽偶然却又是那么的顺其自然,使人回味无穷,收获颇丰。美的意境再次被作者搬上了镜头。兰彻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出色的操作能力、灵活的发散思维、杰出的创新精神、本真的善良品性使病毒懂得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的道理而得到了释然。兰彻、拉朱、法涵顺从自己的兴趣,追求自己的梦想,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命运的天平还是远远地偏离了始终活在名与利中的查图尔,他虽名车、洋房、美女一应俱全,腰缠万贯,但经过了一番耀武扬威、手舞足蹈后,终究还是要昧着自己的初衷向兰彻点头哈腰,自取其辱。作者借助这部影片表达了对专制的教育、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的批判,渴望教育的变革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和人文精神的需要,借助查图尔、苏哈斯之流与兰彻、拉朱、法涵的命运对比揭露宵小之徒的丑态,褒扬人性的光芒。影片的结束语“追求卓越,成功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更是蕴藏着无限的哲理,人不仅要懂得追求,更要有美的胸怀,才能以美的目标来引导自己的追求,那样,水到渠成,成功的幸福终究会来敲门。

  玉者,国之重器!愿我们每一位人都能像“三傻”那样成为民族的美玉,愿我们的教育能容得下美玉,培养出美玉。让我们的教育产生美!

  文/蔡飞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