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困难与建议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公派研究生项目,困难,建议,研究生教育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10 14:36
摘要:公派研究生项目是为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增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能力,在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中选拔一流的学生,到国外一流的院校、专业,并师从一流的导师的留学项目。对我校自2007年开始实施公派研究生项目以来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公派研究生项目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公派研究生项目,困难与建议,研究生教育
公派研究生项目是为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增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能力,在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中选拔一流的学生,到国外一流的院校、专业,并师从一流的导师的留学项目。我校自2007年以来实施该项目至今,进展顺利。然而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以来的所遇到的问题和阻碍,亟须梳理分析,以便更好地推动公派研究生项目的运行和发展。[1]
一、项目实施情况
1.我校自2007年以来公派研究生项目共派出42人,其中攻读博士研究生14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8人。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已经获得国外院校授予学位8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已经获得我校授予学位13人。在派出国别上,美国成为我校公派留学生数量最多的国家,占比32.5%,其次规模较大的国家分别是日本(占比18.6%)、澳大利亚(占比13.9%)、英国(占比4.3)等。从专业分布上看,我校公派留学最多的学科专业为: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轮机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国际法学。这充分体现我校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国际化水平。
2.公派留学研究生毕业后的任职去向
我校21名已毕业的公派留学研究生留校任教的有9人,占比42.9%,去往其他高校及科研院所任职的有12人,占比57.1%。
二、项目实施存在的困难
我校根据教育部的部署及国家留学基金委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关于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实施办法并实施。在选拔方式上,我校采取个人申请、导师和单位推荐、择优录取的方式进行选拔。出国留学的优势显而易见,比如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产出质量,有利于学生的学术职业发展,有利于院系国际合作关系的建立等,与其他公派留学项目相比,本项目对研究生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但由于个人能力、联系渠道窄等原因,每年的报名人数并不太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生的外语水平尤其是听说水平不高。这直接导致其申报公派项目时的退却与出国后跟导师和其他同行沟通不畅。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国内的教育不太重视研究生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外语能力的欠缺,直接阻碍了学术思想方面的交流。从研究生对自己外语水平的评价看,很有必要进一步强化研究生出国前的外语技能培训。[2]
2.有些学生因为所学的专业学科不是国家重点资助对象,也只能对公派项目望洋兴叹。
3.学生有顾虑。有些学生有出国的愿望和能力,但是毕竟到国外攻读博士学位还需要三、四年的时间,回国后的就业前景也不明朗,不如直接就业产生的效益更快更真实。
4.绝大多数的国内导师对研究生公派出国是支持的,认为出国对研究生学术交流能力的培养很有益处。有少部分的导师不愿意派出研究生,主要是担心导师在研项目的工作进展。
5.由于学校以及院系层面的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较少,导师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不多,研究生获取国外高校的录取通知书途径就少,基本是以自行联系为主。
三、对该项提出的建议
1.适度扩大派出研究生规模,增加重点资助学科领域
高水平留学项目目前每年派出约6、7千人,大多数学生认为当前规模较小。国家应适度扩大派出规模,以实现利用国外优质资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杰出创新人才的战略目标。在学科领域方面,应适当增加除工学和理学之外的学科领域的留学比例,以培养更多领域的优秀人才。
2.适当提高联合培养博士生的派出比例
公派研究生项目已经运行了7年,目前要求两种留学身份的比例为1:1。但从我校每年申报公派研究生项目的留学身份上看,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比例明显高于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这说明,我校的在读博士生争取到国外留学深造的愿望和能力强于本科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而在与国内导师联系紧密程度、国内外导师合作研究的关系、发表学术论文数量、延续研究领域等各方面都强于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这说明短期内联合培养博士生的类别对于派出院校来说取得了更好的留学效果。因此,适当提高联合培养博士生的派出比例的建议是合理的。
3.派出单位应建立公派研究生留学期间学业发展的联系机制
虽然学生在留学期间学业得到显著的提升,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很多上升的空间。由于培养类型的不同,攻读学位的博士生在国外学习期间与国内导师联系较少,国内院校缺乏对其学习情况的了解;联合培养博士生在国外留学期间得到国内导师相对较多的指导。但无论属于哪种培养类型,学生都有学成归国服务的义务,其学业提升情况都直接影响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实施效果。因此制定专门的学业发展联系机制来提升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效果是十分必要的。国内导师与国外导师经常沟通,能够建立起常规性的合作与联系,这样既提高了国内导师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水平,而且如果研究生在留学期间从事的就是国内导师与国外合作的在研项目或相关,这样不仅不会影响导师课题的进展,还会将国际前沿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带到课题研究中来,实现多赢。
4.探索和建立归国人员使用机制
我校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7年以来,已经有21名毕业生归国服务。高校成为他们就业的主要机构。对于各高校来讲,对这些学成归来的优秀人才如何定位,如何根据他们的背景和特点制定其职业发展规划,如何安排他们的工作岗位,如何最大程度上利用他们与国外高校、国外导师的良好联系以提升学术团队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视野,都成为高校面临的课题。从根本上讲,只有拥有良好的学术成长环境才能留住人才和更好地使用人才,因此,建立一套系统的、合理的人才使用机制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渊2010-2020年冤[EB/OL][2010-7-29].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7/29/c_12389320.htm.
[2]潘奇.野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冶实施效果的调查分析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曳2011年第8期
文/刘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