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全面认识“微博”网络生态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看到其带来的积极作用,也要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避免因为一些失误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影响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探索新方式、新理念,根本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率,以便于为大学生未来发展创造前提条件。
关键词: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网络,微博
一、引言
Micro Blog是微博客的简称。相对于博客本身来说,它并不需要过多组织语言哪怕是简短的表现自身心情,需要的只是一个在网络环境下一个终端,一个平台而已。同时也是对以往交流方式的一种创新,它已经走进了普通平民的生活,并且与民众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公民言论自由权利得到充分发挥出来,也是青年学生群体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的体现,满足了其各方面的诉求,这也是微博深受大学生追捧的原因之所在。[1]伴随着微博技术运用愈加广泛,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应的目标群体也在扩大,渗透到各个领域,例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无形之中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微博”已不再是以一个简单的技术术语的形式出现,而是承担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等较为复杂的时代命题。反观“微博”网络生态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充分利用这一形势,努力开创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1]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挑战之一野微博冶
微博具有传播消息快、信息量大、匿名登陆等特点,倘若缺乏有效引导,微博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不可估量,从本质内容上来说,微博在高校中的广泛运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舆论环境所面临的的挑战之一是信息内容个性化和多元化。可以说这两方面是新事物微博表现处理的最大特征。在微博通过一个终端便可以将自己心情或自身感兴趣的信息进行转发,但在这个过程中无可避免的会有虚假信息的产生,加上当前微博缺乏一个有效管理,微博所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不难理解的发现,高校网络政治教育顺利的开展就一定要正确处理微博内容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这是其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之一。网路教育现在已经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一种方式,应该创造健康的网络氛围,这样可以从很多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领域的知识,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学校公共事务,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微博信息内容中存在一些虚假信息并且进行传播和扩散,会影响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可见,应对好网络舆论和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关系非常重要。[2]
2.彼此之间的沟通,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微博不仅仅是信息间的传递与分享,交流也不是简单的提现在转发与评论上,自然而然的我们可以认为,微博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拓宽了其视野。微博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再是充当传播工具,在帮助大学生树立全新的理想信念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这种效用的发挥几乎不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在主流舆论之外发生作用、不断扩张,产生的意识形态产品错综复杂、高度离散。[2]但是在微博交流中由于话题不可知性等特点,致使某些功能不断弱化,无疑加大了网络言论空间向不健康方向发展的机率。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微博教育的野东风冶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而高校是向社会输入人才的重要场所,鉴于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迫切性。网络的发展既是对传统教学的挑战同时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微博”与其它网络媒介相比占据着非常大的优势,也正因为如此,“微博”需要正确运用,促使其效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不定期开展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为营造良好的网络育人环境奠定坚实基础。网络素质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帮助大学生辨别虚假信息以及规范自身在网络中存在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不定期开展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初衷在于提升大学生对不同信息的解读、分析和应用能力,提升个体在使用微博时的责任感和道德感。所学的知识可以发挥所长的运用,当然在运用过程中就是一次知识的增长。例如:可以面向高校学生开设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课程,使得大学生对这个有一个全面认识,从而向社会传播正能量的信息。再者,可以规定学时和学分,将网络素质教育的效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来,通过系统化和科学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有效利用微博信息,为未来更好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最后,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校园实践活动,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时间活动,增强素质教育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便于更高层次的完成教学目标。[3]
四、结语
微博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而在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若能够充分利用微博的优势,既能够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束缚,也能够服务于工作顺利展开,使其效用最大限度突显出来。再者,微博信息大多都是当代青年的诉求,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引起感情共鸣,最终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为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夏雨禾.微博互动的结构与机制要要基于对新浪微博的实证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04)
[2]周琪.微时代下社会群体思想行为特点透视[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04)
[3]阚道远.微博兴起视野下的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04)
文/邹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