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一直是以现实主义创作所主导美术教育中的创作理念,实践能力是教育者所高度重视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美术教育越来越的得到大多数人的关注。广大的艺术教育者在将创作的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情况下,对美术教育体系提出创新。本文就美术教育的创作理念,对其特点进行浅析。
关键词:美术教育,艺术创作,创作理念
引言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化,美术教育体系是以现实主义作为主要形式,创作观和美学观作为现实主义的主导地位,体现出极具鲜明的对比性和创作性。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全面反映出生活的实际情况是艺术最好的写照,是对生活更具有引导性的体现。每幅有创作理念的作品都是有思想,有灵魂的。在创作中,艺术的表达形式和创作手段是对现实主义的完美体现。
一、美术教育中的创作理念的特点
美术创作领域的几个特点包括“真实性”、“典型性”和对生活本质的理解,我们对此做一个粗浅介绍。
1.真实性
真实是艺术创作思维的最基本的特点,在真实的领域艺术是没有止境的,对于如何将真实在艺术作品上体现出来,这就是最基本的问题。排除任何有目的,有宣传企图的意念,真实是主观能动者对客观观察者二者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真实。这种真实,从体现人的感性开始,抛开一切和理性有关的意识,以感性呈现在大家面前。真实的生活,是客观生活的体现,所谓真实,从哲学上来说,具体存在与一切有生命的、无生命的生命体上面。感知中的生活,是现实中的生活,这种层次上的生活也是真实的,在艺术上,生活中一切体现就是真实[1]。
2.典型性
很多所谓的艺术家认为,题材并不是艺术教育的创作理念,它在艺术范围内没有意义,他们认为,人生当中预见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偶然的,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是一瞬间发生的,实则不然,世界上的没一件事情都不是偶然的,事物在发展中,存在一定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事物的本质决定事情发展的必然性,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存在一种不定向的趋势,这种趋势就是偶然性,事物的必然和偶然是一种长期以来建立的对立统一关系。每件事都存在它自身的逻辑规律,这种规律会因为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未来不可预料,自己的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生活中的片段是自己能抓住的瞬间,不管是美好的,还是丑陋的,抓住生活的典型才是最重要的。典型作为美术创作的一大理念,对于美术创作者而言,只有抓住生活中的典型,才能抓住创作的灵感[2]。
3.生活的本质
生活中,不乏一些短暂的片段是对生活最好的体现,最能反映出生活。这种生活中的小镜头,是对真实生活最好的写照,艺术者需要抓住这种镜头,才能更好完成艺术创作。生活的本质在于自身的态度,自己对于生活的态度。在这个发现生活的过程中,正在经历的就是生活的本质,我们经历的一切,都可以直接作为美术的直接素材,进行创作,我们必须坚持真实的态度,去抓住生活中所有有意义的画面。真实地反映生活,是美术创作的中心环节,将创作放进自己的生活,从自身的环境中取出素材作为美术创作理念的创新,是当代美术教育一大新型特点。
二、美术教育中的野近距离冶艺术创作
作为一种全新视角的现实主义,这种“近距离”艺术并不符合人民的利益,它虽然是真实的生活,但却并不是真实的历史。“近距离”艺术确实是源于生活,切不高于生活,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观赏,内容与形式以一种新的方式重新结合,对当代艺术产生重大影响。当我们以传统的方式去品味欣赏“近距离”艺术时,作品与我们以往观赏的作品并不符合。源于那些艺术家并没有以反映真实的生活作为创作理念,他们的逻辑就是存在生活中的“无聊”和“通俗”。从传统艺术中脱离出来的“近距离”艺术,它舍弃现代主义中的“理性真实”,取而代之的是“感性真实”。它体现了一种新的审美观,这种“近距离”艺术也是反映生活的真实,它突破传统现代主义的束缚,开拓新的时代,结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和逻辑,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合理前进[3]。
三、结语
现实主义美术相对于传统美术而言,具有“真实性”、“典型性”的特点,用现实的元素、特点去体现出现实主义的特征,在追求真实方面具有深刻的意义,客观指出现实的生活是表现人与自然的象征,是自然与生活的结合体。判断真实与否,客观与否,现实主义体现着是否能够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逻辑体现上。真实的反映生活,理性表现为现实主义,感性表现为“近距离”艺术。“近距离”艺术是现实主义的合理体现,在价值重新构造时期,其精神困惑在现实主义上的体现,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体。
参考文献
[1]孔新苗.二十世纪中国绘画美学[M].济南院山东美术出版社袁2011:333-334.
[2]李甜.浅析新中国时期美术作品的审美演变[J].大众文艺袁2012.23.24.26.
[3]张汉军.谢宏雯.原始岩画的社会功能及美学价值[J].大众文艺.2012.12.24.31.
文/李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