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院校应用型建筑学培养方案及体系的应用实践

  ——以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建筑学特色专业应用型改革为例

  摘要: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关乎高校职能发挥。当独立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同时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招生人数的增加,建筑学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和体系逐渐表现出了一些不足。经过一线教学和调研分析得到了一些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思路。通过应用型建筑学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有效地训练学生适应社会和工作的能力。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引言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立身之本,制定合理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更是高校的立身之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曾指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关乎高校职能发挥”,可见国家将人才培养方案和体系的制定提到了极高的高度。所以对于独立院校的应用型转型,培养方案的重新制定就成了独立学院发展的根本。下面就笔者所就职的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应用型改革为例,谈谈应用型建筑学人才培养方案及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一、建筑学培养方案的现状及不足

  1.建筑学专业培养方案现状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建筑学专业创建于2007年(招收第一届学生,其学制为四年,为更好的适应社会市场对该专业人才规格的需求,我院建筑学专业从2008级开始,其学制调整为五年)。经过8年时间的发展建筑学专业已经初具规模日渐成熟,目前有在校学生1300多人。由于建筑学专业创办之初依托于重庆大学,所以现行专业培养方案基本沿袭了重庆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重庆大学是国内建筑学专业“老八校”,学科历史悠久,发展成熟,所以依据其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我院专业创建之初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2.现行培养方案存在的不足

  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随着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的发展,建筑学专业也日渐成熟并逐渐形成了人居环境学科群(风景园林专业于2012年开始招生,城乡规划专业于2014年开始招生,均为五年制)。2013年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荣幸的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并成为理事单位,学院开始进入转型期。这对于已经成为重庆市特色专业的我院建筑学来说,不得不面对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同时随着学院办学规模的扩大和招生人数的增加,建筑学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逐渐表现出了一些不足。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1)课程体系陈旧,不能很好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由于独立院校招生规模较大,教师数量有限且年龄结构年轻化,尤其对于建筑学这种需要“口传心授”的专业,传统课程体系较难组织教学,教师压力较大,不能充分发挥教学效果;

  (2)与城乡规划专业、风景园林专业缺乏沟通和联系,没有建立形成课程群教学体系。由于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用人单位对建筑学专业毕业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毕业生同时具备几个相关专业知识和思维能力。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群建设缺失。

  (3)应用实践类课程比例较低,不能很好体现应用型教学目标。由于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以科研型院校的培养方案为基础,所以课程设置更多体现“大而统”的培养目标,所以缺少实践性教学内容,无法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用特色不明显。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制定的基本思路

  根据社会需求,合理进行教学方向定位,确定学生毕业时应具备的知识及能力。通过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有效地训练学生适应社会和工作的能力。构建以应用能力为中心,知识、素质和能力相结合的“知”、“行”能力培养理念。[1]培养“理论基础扎实,懂专业,懂技术,会运用,上岗即能发挥作用的专业高级人才”。[2]

  针对应用型培养方案制定的要求和现行培养方案在实际教学中表现出的不足,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研究分析,并对回收问卷进行了数据统计。同时派出相关专业教师对五所兄弟院校进行了调研,就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进行了交流和讨论。结合以上调研工作和自身情况分析,得到了以下一些思路。

  1.“2+2+1”分段式模块化教学体系

  应用型建筑学培养方案和体系应调整为针对不同学习阶段分段模块化教学。本科阶段的建筑学一般为五年制,可以将一、二年级划归为建筑学学习低阶阶段,将三、四年级划归为高阶阶段,将五年级划归为职业学习阶段,形成“2+2+1”的分段式教学。

  建筑学专业带有一定的专业传承性,建筑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是不能放弃的,是底线。所以低阶阶段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功训练为主,夯实基础;高阶阶段主干课程主要是建筑设计及理论,是学生设计思维和方法主要形成阶段。这个阶段重点强调实践教学,应适当增加设计类课程课时。每一个专题设计包含从方案到施工图完整的设计流程,同时将相关理论课重新排列整合穿插在设计中进行,不同设计阶段由不同老师承担课程。如在三草阶段可以加入结构、设备和施工图绘制等课程,从而使学生更加真实与严谨的进行设计并与工程实践的结合更加密切;[3]五年级强调职业教育和企业定向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实习或校企合作项目,在工作中学,到工作中去。

  2.以研究所、工作室为平台的教学方法

  建筑学专业技能不仅仅要求学生能够通过通常意义的学习掌握一般的知识,更加重要的是要完善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各方面素质。这些素质强调比其他专业学生更多的创造力、细腻的感觉、与人的沟通能力、对实践技能的掌握等。[4]

  以研究所、工作室为平台是很好的教学方法和校内实践平台。教师可以建立个人或者教研小组的研究所、工作室,利用工作室平台进行一部分设计实践和沟通交流,这些都给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团队配合的机会。同时配合培养方案的调整,将中高年级一部分设计实践类课程转到工作室进行,以“项目引导,项目驱动,项目实践”为原则进行设计实践和相关理论的学习。这样团队型的学习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自主进行学习和交流。研究所、工作室实现了设计实践与教学方法的统一,有利于个别化学习和不同年级的学生交流分享。

  3.提高实践课程比例,构建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

  我国建筑学本科教育体系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包括美学基础实践环节、专业课实践环节、综合实践环节几个部分。但是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独立院校,必须根据社会市场的实际需求,及时进行实践环节教学的优化和改革,更好地让学生将各种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相结合,及早了解工程的社会实际需求,熟悉实际工程中的技术需求要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应用型落到建筑学教育的实处。[5]现行培养方案要实现应用型教学显然很难办到,所以需要提高实践类课程的比例,不仅仅局限在几个传统的实践课程上,应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和社会人才需求增加实践课程。如结合学生对施工图学习的普遍缺失,增加建筑建造实践和参观;再如提高课程设计的比例,增加实践内容,使课程设计尽量与实际工作流程和内容相一致,参与课程设计就等同于参加实际设计工作,强调课堂理论和工程现场的结合。

  提高实践课程比例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结合地方特点突出特色。我院地处西南,山地建筑和传统建筑特色鲜明,应针对地方特点结合山地建筑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内容增加山地建筑设计、古建筑修复等相关知识和实践内容,与地方设计项目结合构建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

  4.构建校企合作教学平台,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应用型建筑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仅在高校平台进行是不够的,还需要与企业合作,了解用人单位需求和市场动态,共同构建校企合作教学平台。全面推动校企战略合作,为学生应用实践开拓校外实践基地,建立校企合作平台。

  在这个问题上,很多高校都有多家校企合作单位,但是笔者想问:真正到高年级学生需要进行校外实践和实习甚至工作时,有多少校企合作单位愿意履行其职责为学生提供机会呢?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说还是高校与企业相互缺乏了解,合作关系中没有建立很好的保障机制。所以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是校企合作实践平台落到实处的关键。保障机制的制定应考虑双方的特点,如企业需要考虑高校是以教学实践为目的,而非单纯人力输出;而高校需考虑企业的商业运行特点、运行成本和运行规模。只有将双方的利益点都考虑到,才能使双方真正的履行职责实现双赢,保障机制的建立才能真正起到实效。

  5.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加强“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是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保障性内容。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打破学历、职称限制,聘用企业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工程技术骨干担任“双师型”导师,或担任兼职教师。在教师绩效工作、职称评定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鼓励在校教师脱产带薪进入企业实践。

  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实施“名师工程”。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和教科研活动,每年制定并落实专业教师轮流到设计企业参加工程实践,获取与本专业相关的工程技能与经验。鼓励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参与实际设计项目并引入设计工作室平台进行产学研开发,使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具有较高“双师”素质的骨干教师。

  三、实践成果

  笔者所在的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建筑学院从2013年就开始进行应用型建筑学培养体系改革和特色专业建设。在近两年的实践过程中,改革团队不断尝试性的进行一些改革实践,还是取得一些成果。由于篇幅有限,拿出一些仅供大家参考借鉴。

  改革团队在2013年底重新编写了2014级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讨论梳理主干课程间的衔接关系,大胆尝试精简部分不适应、过繁琐的课程,既要避免重复又要保持知识的连续性、系统性。

  学院在2014年针对应用型建筑学改革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超过半数来自来自建筑行业、企业和其他合作办学方的专家和学者。委员会会定期开会为专业发展建言献策,结合行业发展指导专业建设。

  逐步形成了“双主体、双元制、六共同、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既形成了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共同育人机制;形成了学生和教师“双元制”的教学模式;为有效实践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培养,校企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了“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组建教学队伍、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共同评价教学质量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以师生共建工作室为核心打造特色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师生共建工作室是以教学和科研为支撑,以项目设计与实施为载体的重要实践教学平台。工作室的教学内容以实际的设计项目为主,教学环境模拟设计单位,使学生进入工作室就如同实际工作一样的训练。通过实际工程项目设计和设计竞赛的发展,校师生共建工作室已在学生科技创新、技能大赛、专业设计竞赛、毕业设计、学生创业训练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师生共建工作室中多名2015届毕业生全部被香港普林斯曼建筑设计事务所接收。

  2016年笔者所在学院将全面启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写,将切实可行的,论证通过的,与转型发展目标一致的一系列改革办法和思路运用到其中。“真枪实弹,大刀阔斧”的进行新方案的编写。笔者相信新方案的编写和实施一定会带来建筑学应用型建筑学人才培养的新开端。

  四、思考与总结

  应用型建筑学人才培养方案和体系的改革是一个需要长期摸索且十分困难的课题。以上所谈这些是笔者参与应用型建筑学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过程中的一些收获和心得,与大家分享。东南大学建筑系郑光复教授《拂去泼在中国建筑师身上的污水》一文中指出,黑格尔提出“建筑是艺术”适合人类早期的建筑形式,当社会发展已经过了后工业时代到了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已经不符合历史发展和社会需要了。作为应用型高校,尤其是本科教育,担负着社会人才梯队培养的社会责任,我们不必否定建筑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但应该将大量花费在对不同建筑理论、建筑流派的研究上的精力和兴趣转向关注最具现实意义的民用建筑设计上来,引导青年学生把建筑当成一门务实的技术学科来学习,要达到这个人才培养目标,建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必须是注重建筑技术的体系,必须是务实的体系,必须是有机的体系。[5]

  参考文献

  [1]李莺.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知”、“行”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探索——以建筑构造课教学改革为例[J].安徽建筑,2012,9(5):57-58.

  [2]孟利.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报告[R].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3).

  [3]乔巍.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应用型培养探索[J].科教文汇,2013(34):70-73.

  [4]周祥,刘旭红,王瑜.基于虚拟设计工作室的建筑学教学方法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07(4):123-125.

  [5]张强,雍鹏.应用型建筑学实践教学环节研究——以市场需求为主导[J].学理论,2012(32):257-258.

  朱贵祥 唐海艳 金杰 杨龙龙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