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是有效教学的保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即: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钻透“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能力点”;备教法和学法。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两个问题:为什么有时候学生面对我们精心设计的提问无言以对?为什么有时候学生面对我们认为的“精彩画面”视而不见?其原因在于学生的学习资源不仅仅局限于已有的旧知识,学生在现实活动中的经验积累,对某些未学习的新知识的提前接触以及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许多认识,都构成了数学学习的“特定世界”。这就意味着,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往往会高于“应该状态”。因此,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等,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如“教学9加几的加法”时,很多学生都会计算,但对算理的理解则会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显然“引导学生探究理解9加几的算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中,当师生共同列出算式9+5时,问:“结果是多少呢?”很多学生凭着自己的经验可能很快会说是14,教师往往这时不希望学生直接说出答案,而希望直接过渡到学具的操作,即使有很多学生说出答案也不置可否,其实这时教师可追问:“9+5为什么等于14?你是怎样想的?你能告诉不知道的同学吗?”……这样引导学生开始寻求证明自己答案的途径和方法。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可以是口头表达,也可以是小棒操作。小棒操作的过程正是学生比较直观地理解算理的重要过程,完全可以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自然引出。这里,数学学习活动完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教师准确把握了学生学习的起点,设置挑战性的问题,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当然,在学习新知时,学生可能会缺乏某些生活体验,我们则需要设法帮助增加这方面的体验。如我们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的《平均数》一课时,教材的编写者选用他们认为孩子应该熟悉的套圈情境来帮助学生认识平均数、理解平均数,但教学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对“男生套得准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些”这一问题的理解,总是不到位。其实原因很简单:现在的孩子真正玩过套圈游戏的很少,他们对这个“准”字没有直观感受,所以让孩子比较男生和女生谁套得准时,他们的理解总是那样勉强。如果我们在教学之前,让孩子现场进行了套圈比赛,有了真实的体验,勿需教师多言,孩子们会一下子恍然大悟,原来“准”是这么回事。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情境——激发产生学习需要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但是一些表面看似热闹,但实质牵强附会、缺少数学思考价值的学习情境真的令人不安和担忧。大量的精力放在情境的设计上,大块的课堂时间在“非数学活动中”溜走。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学习情境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什么?我们不得不自问:什么是有效的学习情境?为什么要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数学学习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情境?怎样创设数学学习情境?我认为可以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美丽的童话情境、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等等。譬如,学习关于0的乘法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王母娘娘派7个仙女到蟠桃园去摘仙桃为自己祝寿,仙女们到蟠桃园一看,大吃一惊,只见孙悟空正坐在桃树上大口大口地吃着桃子,树上一个仙桃也没有了,仙女们赶快回来向王母娘娘汇报:“仙桃都被孙悟空吃光了,一个也没摘到”。学生们被有趣的故事吸引了。紧接着设计这样的提问和练习:①仙女们一共摘了多少个仙桃,用加法怎么列式计算?②用乘法怎么列式计算?③观察上面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④练习:0×2=2×0=5×0=5+0=5-0=⑤想一想:0和一个数相乘与0和一个数相加结果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教学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将学生置身于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当中,激发了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激活了学生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
三、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亲历数学学习过程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更强调在人的交往中学习,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这个“动”不是单纯的“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而是一种“互动”,既有教师“动”,更有学生的“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所有教育资源之间的一种互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互动会使学生活动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探索知识,学生的个性经验、学习风格得到尊重,自我发现精神得到鼓励。教师不再充当知识的传授者、真理的奉送者,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合作者。
教育不是千篇一律,教育要因人而异。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让每一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都能有效发展,是摆在我们小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最后,我想用一位教授的话与大家共勉:“办教育是良心的事情;做教学是良心的行为。”“做教师想做的,做教师能做的。”“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我们改变小环境;我们改变不了将来,我们改变现在;我们改变不了别人,我们改变自己。”“把每件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
王东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