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利弊分析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基础教育,语文教学,小学语文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09 17:41
摘要: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加速基础教育与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当前一个热点问题,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阐述了多媒体技术的利与弊,提出相应对策,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技术,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技术;利弊
一、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利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方式“粉笔+黑板”已经满足不了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势在必行。多媒体技术以形象生动和图文并茂的人机界面,顺理成章地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它集融图、文、声、像于一体,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1.化抽象为具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加速和改善了理解,提高了信息接受者的兴趣和注意力以及信息传播的效率。它有效地变抽象为具体,将难以理解的内容或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展现出来,调动视觉功能,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潜能,有限的时间全方位感知信息,提高了教学效率。讲述《蝙蝠和雷达》,蝙蝠的飞行原理透过语言文字已触摸到了,“雷达”也有所耳闻,然而,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这一问题模糊不清,似懂非懂。多媒体课件演示:“蝙蝠边飞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飞机通过雷达利用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遇到障碍物,传到接收器显示在荧光屏上。”顿时,学生一目了然。讲述《海底世界》,本节的重点是了解海底景色奇异在什么地方,这一问题很难理解,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激活学习气氛,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观察海底世界的景色,配以音乐解说,学生真正体味了海底景色的神奇与绚丽。讲述《火烧云》,多媒体技术把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轻松理解。课文“火烧云从东边烧到了西边”的“烧”字不容易理解,课件演示了太阳光从东边扩展到西边的情景,解决了难点,提高了效率。
2.促进对古诗歌的理解
小学语文的古诗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小学生知识面窄,生活阅历少,古诗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距今遥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增强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讲述《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仅凭教师讲解,难以理解。提问:“生”意思是什么?为何不用“升”却用“生”呢?课件演示画面: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障,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小学生享受了美,兴趣浓厚,观察思索,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领悟到“生”的妙处:“升”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还有“产生”的意思,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级绕之中,真正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3.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无须讳言,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一写作文皱眉头、咬笔头,写了半天也开不了头,不是三言两语,就是病句错字。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强化情感体验,激发写作兴趣。正如古人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有兴趣,就有写作欲望,用心作文。例如三八妇女节,让学生写《我的好妈妈》、《我想对您说……》,为了防止空话、套话,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乐曲,观看《懂你》,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凄婉动人的音乐冲击着学生的感官,写作欲望油然而生,纷纷拿起笔,把心中对妈妈的爱写的淋漓尽致。这样,根据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选用录像媒体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集中注意力,丰富了写作素材。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弊
教育实践证明,传统教学的作用至今仍发挥重要的作用,这就注定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不足。
1.学生不能精品细读
学习语文需要广泛阅读,也需要精品细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好的文艺值得一回又一回地阅读。多媒体技术利用图、文、声、像和文字给予学生启示,学生往往不细读课文就能够回答教师的问题。多媒体课件容量大,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悟读课文,多数为蜻蜓点水式的阅读。
2.培养语感机会欠缺
语文学习是语言的学习,学好语言很大程度靠认知主体对语言的感悟。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的灵敏感觉,一般文本的阅读理解,都需要语感。俗话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一个“语感”。一些教师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专心致志;一些教师让学生闭着眼睛听读心无杂念,追求的是让学生全身心地融于文章字句之中至纯至美的境界,事实如此,语言的习得最有效的是语感的增强。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技术不能让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声、象不能取代文字给人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语感正是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中逐步提高的。声、象、文字为主的课件是教师对课文的再创造,学生是接受,欣赏由课文转化而来的美丽的画面、动听的声音,这一切阻塞了品味语言的路,不利于语感的培养。
3.思维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
学习语文需要想象,这一点不容置疑,经过想象,作品的形象根植于学生的脑海之中,更加鲜明、丰满。多媒体技术从形、声、色方面带来了更直观的感受,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然而,展示方式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简化了知识探究的思维过程,导致了思维的僵化。利用多媒体技术对课本进行再创造,学生被动接受,对再创造被动接受,学生成了单纯的观众。
参考文献
[1]沈桂萍.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利弊分析[J].中小学电教(下),2014,02:123.
[2]李桦.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利弊研究[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4,07:85.
[3]袁晓辉.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利弊探讨[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4,08:126.
[4]郭越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利与弊[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4:79-80.
[5]张海霞.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利弊[J].学周刊,2012,34:137.
[6]高莲.探析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利弊[J].中国校外教育,2010,11:121.
[7]陈晓玲.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利弊分析[J].学周刊,2015,29:93.
刘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