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学校音乐课和谐课堂教学方法探究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特殊学校,人文素养,课堂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09 17:56
摘要:音乐教育对于弱智儿童而言,既能培养其审美能力,又能抚慰其生理、心理上疾患,意义非同一般。本文立足于此,从构建特殊学校音乐课和谐课堂的角度出发,提出几点方法上的建议,包括转变教学观念、实施游戏教学法、采用小组教学法以及巧用多媒体等。
关键词:特殊学校;弱智儿童;音乐课;和谐课堂
前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文素养的日渐提高,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特殊儿童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特殊儿童指在身心发展上有缺陷的儿童,其中便包含弱智儿童。
弱智儿童,也称智力障碍儿童,是指智力水平明显低于一般儿童的群体,在学习领域的主要特征有:记忆力差、学习持续性短、领悟理解能力低、缺乏必要的应用转化能力等。因此,弱智儿童的教育与普通儿童相比,也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音乐课是特殊学校小学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相比于普通学校的音乐课程,它担负着更多的作用。首先,和普通学校一样,特殊学校的音乐课程为审美教育,它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弱智儿童的审美观,同时训练他们认知美、鉴赏美乃至创造美的能力;其次,弱智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别于普通儿童,因而,特殊学校的音乐教育也是一种生理、心理教育,即通过音乐课程来治疗弱智儿童普遍存在的生理、心理问题[1]。小学音乐课程对于弱智儿童而言,有着上述双重功用,因而,如何确保特殊学校音乐课堂的高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和谐课堂的构建就是重要方式之一。本文立足于此,就特殊学校音乐课和谐课堂教学方法做出了相应的探究。
一、转变教学观念、打下和谐基础
任何课堂都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四个要素构成,弱智儿童的音乐课堂也不例外。和谐课堂的构建,首先是教育者与受教者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具体到弱智儿童的音乐课堂,便是音乐教师和弱智儿童和谐关系的构建。因而,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师主生从”的教学观念。教师必须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弱智儿童作为音乐课堂的绝对主体,从弱智儿童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等多重因素出发,做好音乐教学的引导工作。在此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语言交流、形体互动等形式来让弱智儿童感受自身的主体地位,从而激发其音乐学习的动力,提升音乐教学的效果;其次,弱智儿童不同于一般儿童,他们通常比较孤僻、不爱与人交流,有些弱智儿童心理极为敏感,行为习惯也比较特殊。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将弱智儿童当成普通儿童对待,照顾其自尊心,培养其自信心,另一方面又要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展现出充分的爱心和耐心。教师只有从上述两个方面都转变了教学观念,才能为音乐课和谐课堂的构建打好基础。
二、实施游戏教学法、创造和谐氛围
和谐课堂除了需要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以外,还需要整体的教学氛围和谐。弱智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虽然在智力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他们也具有普通儿童的一般性特征,比如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喜爱游戏活动等等。因而,教师在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游戏教学法,通过设置不同类型的音乐小游戏来提升弱智儿童的课堂参与度,最终营造出和谐课堂的氛围。就游戏教学而言,教师要注重游戏的趣味性和新颖性,通过多变的游戏种类和新颖的游戏来展开具体的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歌唱比赛、故事情境表演、学生表演、师生对唱、学生合唱等游戏形式来提升音乐课堂的趣味度,提升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其次,弱智儿童在生理、心理上又与普通儿童有着较大的区别,尤其是在学习中,弱智儿童的辨别力、观察力、注意力乃至协调力都有所欠缺,因而,教师在游戏设计环节中,要规划好针对性的设计目标,借以提升弱智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听声音、辨乐器”的小游戏来提高学生的音色辨别能力,又如,教师可以通过“听歌曲、摆图片”的游戏来训练弱智儿童的反应能力等[2]。总而言之,游戏教学不仅有助于课堂和谐氛围的营造,对于弱智儿童的智力开发也大有裨益,一举两得。
三、采用小组教学法、使学生之间和谐
和谐课堂既是师生之间的和谐,也是各个学生之间的和谐。弱智儿童通常会具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不愿和别的小朋友相处,也缺乏基本的交往能力。这种情形,对其日后的学习、工作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因而,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着力于提升学生的交往能力,并将之作为和谐课堂的重要追求,小组教学法就是必然的选择。所谓小组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弱智儿童的兴趣爱好等因素的不同,将其划分到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教学活动。小组教学法,能够将兴趣相同的弱智儿童聚集在一起,使他们在生活中找到伙伴,从而消除其内心的孤单、不安的感觉,对其心理有一定的抚慰作用,同时也达到了和谐课堂的追求。此外,小组教学法中的任务教学,能够让小组成员为完成一项任务而展开交流与合作,这对弱智儿童交往能力的提升、合作意识的养成都大有裨益。
四、巧用多媒体、提升和谐课堂效率
构建和谐课堂的目标是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因而,高效课堂既是和谐课堂的重要特征,也是和谐课堂的主要追求。如何通过教学方式的革新来提升弱智儿童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值得每一个位教师深思。信息技术自诞生以来,便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如今已被广泛地运用到了教学活动之中,并取得了不错得成效。弱智儿童因为智力欠缺,所以充分运用他们听觉和视觉等感官。因而,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上巧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播放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些卡通音乐视频如《葫芦娃》、《喜洋洋》等来提升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感官功能,进而提升其认知能力和辨别欣赏能力[3]。当然,教师在巧用多媒体技术时,要注意循序渐进地展开音乐教学,初始阶段所播放的都是简单欢快的儿童歌曲,等弱智儿童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之后,教师可以适当提升音乐的层次,播放一些内容丰富、意义深刻的歌曲,如《雪绒花》、《小乌鸦爱妈妈》等。
结语
和谐课堂是特殊学校弱智儿童音乐课程教育的必然追求,对弱智儿童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可以从转变师生观念、改变教学方式等多个角度入手,完善弱智儿童音乐课程和谐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吴跃跃、李平平、喻秋兰.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性质、特点及教育价值[J].中国音乐教育,2008(11):54-55
[2]刘志萍.智力障碍儿童的音乐课教学[J].杂文月刊·教育世界,2014(12):215
[3]刘丽丽.巧用多媒体培养特教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2):60-61
单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