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
- 来源:保健文汇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恶性肿瘤,中医,解毒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9-22 09:43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61-6035(2015)8-0032-01
中医“癌病”是西医恶性肿瘤的总称,以脏腑组织发生异常增生为基本特征,表现为肿块增大、质地坚硬、疼痛发热,伴见纳差乏力消瘦等症状。从发展来看,瘤,早在甲骨文中即有记载,癌,通岩,首见于《卫济宝书》,古代医籍中多以“癥瘕”“积聚”“肥气”记录,为一种难治性疾病。事实上现代综和治疗五年生存难达50%,西医手段以手术、放疗、化疗为主,却以早期发现疾病为治疗前提基础。但大部分患者发病时已经无手术机会,这给中医治疗提出了要求。
在长期工作中,贺老师以瘀毒虚辩证论治肿瘤中晚期,以自拟消癥汤治疗肿瘤,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为中医论治肿瘤开创了新的思路。
一、辩证在虚在瘀有(热)毒
《素问·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言明起病基础即为正气亏虚,邪毒内侵,久则邪毒入络气机不畅,气滞血瘀,肿块渐成,滑寿《难经本义》曰“积,蓄也,言血脉不通,蓄积成病也”。故见内生肿块,局部肿痛。肿块阻滞气机日久,瘀血郁而发热,肿块日渐加重,热毒渐起,内腐血肉,故疾病渐至加重。
二、论治扶正祛瘀,辅以清热解毒
患者早期正气尚存、可耐攻伐时患者多求助于手术、放化疗,致使正气更为亏损;故贺老主张扶正祛邪,使邪祛正不伤。治疗多予黄芪白术人参扶正益气;“气塞不通,血壅不流,气滞日久必血瘀,瘀血内停,肿块形成,自当祛瘀消积,为不过于伤正致病情加重,勿轻用虫类攻伐之品,宜缓消软坚,予三棱莪术,丹皮、丹参之类活血。局部热毒渐起,宜以“蚤休”之类清热解毒,且勿过多配用“半枝莲、蛇舌草”之类寒凉之品清热解毒久服,防其寒凉伤胃、久用伤正。
据此理论,贺老师经长期实践,自拟消癥汤由:人参(或西洋参)、黄芪、白术、当归、丹参、三棱、莪术、三七、蚤休等组成。其组方其实还是不离补气消瘀。《医林改错》中补阳还五汤就是最有名的补气行血之方,主治正气亏虚脉络瘀阻筋脉失养,创用于中风后调治。贺老师取其意,重用黄芪、白术为君,补气健脾补充后天之本,水谷得化,精气自生,大补元气,使气促血行,祛瘀不伤正气;当归、丹参补血活血,使新血得生,旧血可祛;、三棱、莪术、三七行气活血、破血祛瘀,化瘀止痛,缓消肿块。其中少佐蚤休清热解毒,即消瘀血郁久之热,又无苦寒伤胃之弊。现代药物研究其本身亦有抗癌之效。当然,如患者正气渐渐回复,可予穿山甲、鳖甲软坚散结祛瘀效果可更为明显。
当然,肿瘤各个部位都可能发生,其临床表现多样,必须随证加减变化。比如病灶在肺,则肺失宣肃,则伴咳嗽、咯痰、气促,需加瓜蒌、杏仁、地茶止咳散结化痰;甚者出现胸水,中医辨证悬饮,可利水消肿、健脾化痰,重用茯苓、泽泻;在肝则肝失疏泄,出现腹胀、腹痛、纳差、甚则腹水鼓胀,需健脾利水疏肝理气,予柴胡、香附、砂仁、茯苓、木香;在肠道,见腹泻、便血,需化湿利小便、理气、止血,加砂仁、薏苡仁、芍药、地榆等;总之“有是证,用是方””“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如:李某,女,26岁,2012年3月8日初诊。2012年2月初感上腹部疼痛当地处理无效,2.16湘雅医院B超CT发现右肾肿块,肾上腺瘤可能性大;卵巢囊肿;建议手术治疗。因经济原因要求中药治疗。时诉:右侧腰腹部隐痛,不能右侧卧,伴头胀痛、纳差、乏力、心悸,白带增多,见面白无华,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当时检查提示:右肾上极约74*66mm低回声结节。四诊合参,属症积,气血亏虚,气滞血瘀,拟益气养血、活血化瘀清热,以消癥汤加减:人参20g、黄芪30g、白术15g、当归10g、枸杞30g、穿山甲10g(久煎)、丹参30g、三棱10g、莪术10g、三七3g、蚤休10g、茯苓20g、牛膝10g、枣仁20g。服药8周后自觉不适消失,2012.5.3复查B超提示肿块稍小,7.7肾上肿块59*62mm,盆腔肿块消失。坚持服药一年,复查肾部肿块未见增大,没自觉不适,能从事轻度体力劳动。2013年10月因经济原因停服中药,现随访病情稳定。
程某,男,43岁,发现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1+年于2014年9月就诊。患者2013年初发现颈部、腋下淋巴结肿大,长沙多次就诊怀疑结核,抗结核治疗2月无效,后出现腹股沟淋巴结、腹腔淋巴结肿大,考虑淋巴瘤,建议活检。因自身拒绝检查未确诊。2014年7月出现咳嗽、气促、纳差乏力,取淋巴结活检提示: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2周期后要求中药治疗。时见神疲乏力、纳差,咳嗽少痰,气促,动则加重,二便可,寐不安。舌淡,苔白,脉沉细数。双肺呼吸音低,右肺检查可及大量胸水,半月前予抽胸水约1500ml。以消癥汤加减:人参20g、黄芪30g、白术15g、当归10g、瓜蒌10g、穿山甲10g(久煎)、丹参30g、三棱10g、莪术10g、三七3g、蚤休10g、茯苓40g、杏仁10g、枣仁20g、矮地茶10g、半夏10g、陈皮10g。服药半月后患者咳嗽咯痰减轻,气促缓解,检查提示胸水减少,出现包裹性积液;一月后能日常生活自理,胸水消失。可惜2月后,患者出现肿瘤多处转移(肝内、肺内),放弃治疗2月后死亡。直至死亡,患者未再发胸水。
聂某,男,65岁,退休,咳嗽咯痰1年余于2012年5月就诊。患者2011年初咳嗽痰中带血,检查发现左肺占位,病检提示:肺鳞癌。予放化疗治疗后疲乏力、纳差,咳嗽少痰,气促,动则加重,二便可,寐不安。舌淡,苔白,脉沉细。以消癥汤加减:人参20g、黄芪30g、白术20g、当归10g、瓜蒌10g、穿山甲10g(久煎)、丹参30g、三棱10g、莪术10g、三七3g、蚤休10g、茯苓40g、杏仁10g、枣仁20g矮地茶10g、半夏10g、陈皮10g。服药后神疲乏力缓解,咳嗽减轻,饮食二便可。患者坚持服药三年余,监测肺部肿块未见复发转移。2015年5月因受凉后咳嗽咯痰复查发现真菌感染,抗真菌治疗无效,在上级医院突发大咯血窒息死亡。
近三年来贺老师共中医治疗、观察肿瘤患者百余例,所有患者均以西医确诊为依据,以中药汤剂配合患者西医治疗,临床存活三年以上50例(观察视为治愈),存活2年以上25例(观察视为显效),存活半年以上者12例(视为有效),患者经济原因放弃中药治疗9例;三月内死亡4例。当然,其治疗主要为中晚期气虚血瘀证,晚期患者未在此列。由于部分患者强烈要求中药治疗,但事实病情属终末期者有之,故观察病例不能严格按要求筛选,故观察不够严谨,但亦足以得出结论:中医消癥汤治疗对肿瘤患者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有一定疗效。但现阶段治疗仍不足以完全治愈肿瘤。
指导老师:贺罗生教授,1973年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原湖南省中医学院),1994年获得副主任医师职称,2008年获得“益阳市名中医”称号,2012年被定为“湖南省老中医专家”,第三批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张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