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医院抢救护理工作的隐患与对策之我见
- 来源:保健文汇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乡镇医院,抢救护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9-22 13:10
【关键词】乡镇医院;抢救护理;隐患;对策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61-6035(2015)8-0110-02
乡镇医院由于受国情的影响,先进的医疗资源大多数分布在我国大中城市,而乡镇医院虽然充实了一部份,但是始终存在基本医疗功能不足,无法承担相应的责任。仍然满足不了现在人民看病的需要,抢救室接诊的都是紧急危重患者,而医院抢救室也是乡镇医疗纠纷的高发地,在急救工作处理中,常常因护士技术水平不够、服务不到位、抢救仪器存在故障、缺乏交流艺术;患者法律意识增强、部分患者自身素质差、要求高;对乡镇医院内有关方面某些医疗服务有不满情绪,会发泄在护士身上,因而会引发医患冲突和医疗纠纷。为促进基层医疗组织的发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护理工作的标准化进程,确保制度化管理程序的正常运行,乡镇医院采取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护理工作显著改善,差错率明显降低。笔者在对乡镇卫生院存在的隐患以及解决办法进行了如下探讨。
第一、乡镇医院抢救护理工作的隐患
1、各科室分工不明,由于乡镇医院规模相对较小,科室不健全,临床科室分类不科学,导致很多急诊患者在门诊就诊,影响了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而真正需要救助的患者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2、乡镇医院护士学习理念意识很淡薄、护士多是由医院相应的科室抽调的护士转型,专业知识涵盖的深度也有限,预见能力、应急能力以及语言、行为控制的尺度掌握不当。由于临床护理与乡镇医院护理工作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别,对于社区护理的实际工作缺乏经验,现阶段医疗市场竞争激烈,护理领域的专业化越来越明显,病人对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护理人员具备更加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更加专业的护理知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岗位职责[1]。针对现在护理人员的现状,县卫生部门积极开展培训,提升人员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使之符合乡镇医院护理日益变化的需求。为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医院要不断采取各项措施,积极鼓励人员参加培训,增强其工作责任心。
3、乡镇医院目前存在基础设施不全,医院的急救工作是否到位是衡量抢救效率的硬指标,为确保乡镇医院的抢救效率,首先,需要有一支精湛的医疗队伍;二是要有一系列先进的医疗抢救设备,对抢救质量的提升和成功率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2]。但是在乡镇基层医疗单位,人员老化、设备落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很多抢救设备在实际工作中用不到,但是在遇到危机病症患者时无法正常工作,比如:洗胃机进水、心电监护无法启动等等,都对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不利。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对抢救伤者不利,也带来了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等。
4、法律意识淡薄,风险防范意识差部分医务人员对医疗相关法律了解不够,不了解医师与护士的权利和义务,对乡镇医疗的潜在风险认识不足,思想意识上麻痹大意,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病人及其家属对急救知识缺乏,对病情变化难以理解,对突发事件难以接受。见病不见人的服务观念不能随着医疗模式的改变而改变,工作缺乏主动性,总认为患者来医院看病是有求于医生护士,不能主动为患者提供帮助,服务意识差,导致“生、冷、硬”的服务态度时有发生[3]。因此在护理过程中,一旦发生一些治疗护理过程不当,或患者认为损害其个人利益时,就会引起纠纷,则产生向医院投诉的行为。
第二、解决乡镇医院抢救护理工作隐患的对策
病程短、病情急重、工作节奏快、患者家属心情急躁,这是抢救室工作的重要特征。因此,为适应患者的需求,抢救室工作的护理人员应该技术纯熟、处事敏捷、应急能力强,此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在进行抢救的初始阶段,护理人员需要首先对患者进行基本的处理,比如:吸氧、止血和静脉通道的建立等,因此,为确保患者的生命健康,避免医患关系紧张,护理人员应该扎实工作,对多年来的实践工作不断进行总结,不断学习,充实自我,针对抢救过程中的急诊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
1、医院安排专人定期维护仪器,确保完好完善各种抢救措施,急救工作的质量以及工作状态的保持需要完善的急救用品作为保障,因此,认真进行抢救仪器的交接和管理工作,对相关仪器设备定期检查。为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护理人员药品储备和设备检查能力,确保设备正常,药品无变质。仪器由专人负责,班班清点,交接手续清楚,发现问题及时维修,确保急救仪器完好率达100%[4]。在急诊过程中,根据诊断仪器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伤情变化来进行判断,对患者的病情转变进行预判,准确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
2、加强急诊科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对医院急诊从业人员,主要是急诊护士进行定期的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确保人员掌握专业化的护理知识和各种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各个科室应该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理意见,加强相关人员护理技能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此外,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动态观察和分析。对各种常见疾病的护理要点和抢救知识重点进行培训,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专业学习,并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如:心肺复苏术,吸氧、洗胃等,以提高急诊护士应急、应变能力,做到反应快,遇事不慌,沉着应战,才能完成高质量的护理任务[5]。
3、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治观念,对护理人员开展有关法律知识学习,及时向其进行医患案例的实例分析,开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知识学习,组织学习《执业护士管理办法》、《职业安全防范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规章制度,正确认识和积极预防,使护士具备预防护理缺陷和自觉纠正护理缺陷的能力,提高护±防范和化解乡镇医院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促使医护人员知法、懂法、用法,确保护理人员提升护理工作风险性认识,对工作中存在的违规行为坚决制止。此外,加强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对护理事故的发生有防范作用,在操作过程中应该对各种危险护理操作进行严格规定,并对患者家属有所交代,讲明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获得病人家属的理解,并确保家属签订协议书。各种措施的采取对接触患者疲劳,保护自身利益有重要意义。
4、加强职业道德增强护理人员责任心建设,提升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坚持抢救过程中先急后轻、先救治后交费的原则,对护理信息进行及时准确作好记录,不能因为各种原因延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在医疗过程中,不能因为熟人或朋友放弃原则,导致各种医疗事故的发生。在医疗进程中对各类隐患定期排查,降低护理风险的随时发生,促进乡镇医院护理工作的准确到位,提高患者就诊护理质量。
5、处理好医护、护士的关系是增强集体凝聚力。在乡镇医院工作中,医疗、护理虽然是相互独立的系统,但服务对象一致,医生、护士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应建立一种交流一协作一互补型的关系[6]。患者的信息应相互交流,尤其在出现医患、护患矛盾甚至发生纠纷时,应相互沟通,查找原因,并及时进行研究、采取措施处理,尽量将矛盾化解,切不可相互指责、推诿、挑拨,树立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把不安全隐患消灭在事态萌芽之中。
第三、救护小结
笔者通过上述工作分析,对于乡镇医院提高急救护理工作效率有重要意义,能够排查工作中的隐患、解决工作难题,对护理人员风险识别和不安全因素的规律有推动作用。做好工作风险监控,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对减少医患纠纷现实意义重大。今后在这样一个纠纷事故多,工作风险性强的环境中工作,更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严守操作规程,减少护理医患的纠纷发生,使乡卫生院安全救护工作做到日益完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就诊需要。
参考文献
[1]卢传坚,谢秀丽.我国医疗改革的现状分析[J].医学与(下转第111页)哲学,2007(2):12—14.
[2]刘玉娟,高晓,杨树清.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防范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3):9l一91.
[3]丁人.护士素质培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186.
[4]张凤清,李珍,黄体纯.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6):67.
[5]潘红芬.社区护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2A):34—35.
[6]段瑛.;临床护理差错事故产生的思维根源及其应对措施[J],中外医疗,2005(28):156-157。
黄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