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信仰危机微探与对策研究

  摘要:信仰是世界观的核心范畴,是人们的最高价值目标,是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动力。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竞争日益加剧,多重压力成为诱发大学生信仰危机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以往“ 增动力” 的基础上,还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减压功能。要引导大学生通过强化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释放压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文化氛围中消解压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凝聚共识中;在适当引导的基础上尊重大学生个性发展,使得大学生在尊重与自我认知中减少压力。

  关键词:信仰 信仰危机 减少压力 有效对策

  信仰是世界观的核心范畴,是支撑人们内心世界的强大精神支柱。所谓信仰危机就是人们对原有的信仰产生怀疑和动摇,甚至抛弃已有的信仰的一种状态。当前社会无处不在的压力成为诱发大学生信仰危机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的信仰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功利化、多元化、被动化的倾向。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竞争的日益加剧,使得现代社会人们的压力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多。尤其是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转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必将扩大人们的压力源。尤其是当前的大学生,在面对急剧的社会变迁与激烈的竞争中,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就业压力、信息压力、竞争压力、风险压力和生活压力。这些方面的压力都在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大学生中思想的困惑与意义的缺失现象普遍存在,深刻影响着大学生信仰的状况。

  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以往“增动力”的基础上,还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减压功能。多渠道减少大学生的压力,以解决大学生信仰危机。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发挥其凝聚功能,在凝聚共识中排解大学生的压力

  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建大学生信仰体系的基础。郑永廷教授指出:“一个人在社会主义生活中,不可能不呼吸‘精神的空气’,也不可能拒绝所有的意识形态,否则他不可能在社会生活中生存和发展。只有通过传统和教育,认同一定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才可能得到这个社会的认同。”[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凝练,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是要加强对大学生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功能在于它的凝聚功能,其凝聚功能表现为:它能极大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统一人们的思想;在增强精神动力的同时排解人们的压力。这种排解压力的作用具体表现为: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使大学生坚持主流的指导思想而不至于信仰虚空;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使大学生产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内心有强大的支撑;通过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培育,使大学生认识到民族精神的强大底蕴,吸收时代精神的最新精华,精神世界得到充实,产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使大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评价有了较为明晰的尺度,减少选择的迷茫和困惑,提高他们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必须发挥以上四个方面教育的合力作用。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要进一步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来进行在讲解理论内容时,倾听大学生的心声,融引导沟通于丰富的内容讲解之中,耐心倾听,及时引导,减少大学生的压力,使他们思想不再空虚,价值不再迷茫,真正做到压力的“无懈可击”,体会到教育者“知心者”的温暖。

  二、要进一步发挥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作用,在实践中释放压力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获得真知的来源,是强化大学生信仰的基础。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能够使大学生放松身心,在积极地投入中增强主体意识,在积极的参与和真实体验中释放压力。“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现实表明,一些大学生出现思想困惑、意义感缺失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社会参与度不够。必须进一步强化社会实践,发挥好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中的作用。要进一步创新社会实践的活动形式,吸收大学生的广泛积极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应增加实践环节,特别是在成绩考评中,要适当加大社会实践的考核力度,切忌走过场,片面化。

  三、创造更多的文化作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消解压力

  文化化人,教育育人,育人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在优秀的文化氛围中感染人。文化这种“化”的作用表现在:健康有益的文化氛围能够愉悦人心,感染思想,寄托内心,消解压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聚焦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此我们要领会会议精神,抓住文化发展的契机,从文化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抓好先进文化对大学生的感染,必须高度重视影视文化。当前,影视文化在大学生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适应新需求,我们应创造更多立意深远、思想深刻、制作上乘的影视文化作品,注重这些优秀作品的传播效果。我们还应当鼓励大学生创造自己的文化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他们不仅成为文化消费的主体,也成为文化创造的主体,在参与中增强自信,在和谐轻松的文化氛围中消解压力。

  四、在适度引导的基础上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尊重与自我认知中减少压力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个性化的时代。个性化时代的来临,使得大学生更愿求新求异。他们既重视与众不同,又渴望被理解和尊重。教育离不开适度的引导,更离不开理解基础上的尊重。教育者在教育大学生时,一方面要引导其坚持社会主流价值观,在倾听中引导,在教育中感化。另一方面,当前大学生个性化特征鲜明的事实要求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善于倾听大学生个性化的思想与观点。对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观点要给予适时的肯定和评价,进一步强化其正面效应;对影响大学生发展的消极思想与不良行为要给予及时的纠正,引导其转向正确的思想行为轨道上来。

  面对大学生信仰动摇、信仰虚空的状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提高大学生积极性,发挥“增动力”功能时,还要更加注重发挥其减压功能,构筑大学生信仰的高地,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永廷等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M].中山大学出版社,第251页[2]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张文鸾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