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惩戒的是与非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惩戒错位,教育智慧,成长节律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24 08:13
摘要:惩戒是人生中必演的“ 曲目”,把握好惩戒的尺度,化惩戒为孩子成长中的拔节,是教育的大智慧,孩子的明天一定会灿烂辉煌。
关键词:惩戒错位 教育智慧 成长节律
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该不该惩戒,怎样惩戒,都有不小的争论。特别是具有我国特色的多数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成长环境优越,个个都是家庭成员的掌中宝,心中花,口中蜜,不舍得惩戒是其重要原因。同时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变化,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等新理念遍布各个层级的认同者,但在实际工作中,是否每个人都适合这种教育,是否每个人的成长道路都能在这样理念引领中顺利成长,高调宣称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我想,都有待我们商榷和研究尝试。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足以说明,大凡有作为之人,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我看来,人天生会与惩戒相伴。特别是在成长过程中一定都会因做错事情而受到惩戒,是所有人一生中必不可或缺的上演“曲目”。
有人说,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如何施以合适的惩戒,教育的惩戒充满智慧,值得我们大家探索。
惩戒教育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让学生因惩戒而倍感痛苦和耻辱,而是为了学生能戒除不良行为,引导孩子健康成长,让学生获得更大更积极的发展。如何让教育惩戒变成一个彰显温情又不失转化为积极的行为,教育的契机,行为的导向,机智的应对,让教育变成成长路上美丽的风景,真是令人值得回味的幸福事件。怎样做才能把原本不光彩的惩戒变成这样的愿景,我觉得应把握以下原则:
一、不把惩戒错位成惩罚
有人说“孩子犯错,上帝也会原谅”。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分辨不出后果的孩子,他们所出现的错误或许不是主观上的故意。面对这样的实际,我们在实施惩戒教育时就不能主观意愿太强,把惩戒越位成惩罚,用不正当语言或行为方式对学生施行心灵惩罚。如写字不好就重写10 遍20 遍,忘戴红领巾就揪耳朵,打手板等这样的恶意的惩罚。多次反复的不良惩罚,会严重挫伤孩子心理的发展,有可能会导致他们强烈的否定感,会逐步表现为对学习的厌恶,对教育者的反感,甚至出现敌对情绪。孩子偶尔的这些可矫正的失误我认为是可以原谅的,并且可以转化为一种教育的契机,尽可能培养出他们细心严谨的学习与生活的态度。我们要坚持惩戒是为了教育,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针对学生的错误,采取补偿式、发展性惩戒而不是惩罚,让学生在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教育中修正自身学习、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并因此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把握教育的契机,显示出教育的大智慧
借助教育惩戒给学生提供一次自我发展的机遇,将学生的错误雕琢成美丽的花,这就是教育的大智慧。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在外了解情况后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接着又掏出第三颗糖:“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这是那名男生已泣不成声:“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面对学生的错误,陶先生能保持内心的淡定,寓奖励于惩戒之中。通过奖励激发学生内心的善,圆满地达成了教育的目的。如魏书生老师采用写心理活动说明书等惩戒方法,既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可谓一箭双雕。再如对不爱阅读的学生,犯了错误就“发”他上台给大家朗诵一篇课文。这样的惩戒不可谓成为孩子成长中一次美丽的邂逅,长大后回想起来一定觉得这是一次惩戒的幸福。
三、小惩巧戒,要符合学生成长的节律
近日,读到这样一句话:人生如鸡蛋,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细细品味,哲理还真是如此。鲁迅先生的启蒙恩师虽然有戒尺,还有罚跪,却不常用;魏巍美丽的蔡芸芝先生的教鞭也只是轻轻落下,挨打的和被打的都笑了;刘塘孙子犯错了,也是自己拿出“家法”,请爷爷“高高兴起,轻轻落下”……这些美丽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的惩戒也可以是美丽的,也要讲究艺术和科学,应和学生成长的节律。如果我们老师能“体面地”开展惩戒教育,能共同创造温馨的惩戒情景,达成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并为之改正,而且是从内到外的一种节律生长,何乐而不为呢。
对我们老师来说,爱一个优秀的学生容易做到,爱一个容易犯错误而且成绩又差的学生,却不那么容易。最近,读到聆听翅膀的声音的网友转载的一篇文章,谈到中国的一些家庭把孩子送到美国去读书,所呈现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在个人意义上最棒的一个”的育人观念,造就了美国学生甚至美国人普遍具有的强烈自信心的重要原因。美国人看重的不是犯错本身,而是对待错误的态度,要勇敢地承认错误,对错误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对因为自己的错误而受到伤害的人真诚地道歉。同时尽最大可能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优势,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教育,不断提升孩子的自信心。例如,谈到一个成绩一向不好的学生,不仅体型太胖,而且他的脾气也极为暴躁。一天,他的音乐老师找到他,对他说,你来跟我学歌剧怎么样?慢慢地,孩子喜欢上了歌剧,重要的是,唱歌剧的过程让他找到了自信。试想,如果是我,能挖掘出孩子这样的闪光点吗?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却不曾体验到这样的“奇迹”,或许在自己不经意的惩戒中扼杀了这样的奇迹。因此,作为小学老师的我们,在还没有肩负升学率压力的重担前,学学这样的育人理念,特别是在使用惩戒这一手段时,一定要有利于孩子的发展,遵循孩子的生长规律,体现出教育的智慧,对发展滞后的学生,要尽力把惩戒转化为符合孩子生长节律中的源动力,相信孩子会有所成就的。
综上所述,古今中外,惩戒是我们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一定会上演的“曲目”。这样的“曲目”只有因为错误才会导致惩戒后果的发生,才有可能引发当事者的关注和思考,因惩戒所展现出生命互动的灵性,让我们也能触摸到生命的质感,磨砺思维的品质。因此,变惩戒为契机,把握惩戒的方式方法,从惩戒中培养孩子的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气魄,让惩戒的目的达成学生内心的自觉觉醒,变成他们人生道路上下一次成功的借鉴,相信,我们的孩子也一样是充满希望而又有自信的一代,中国梦的愿景会在一代代传承中不断铸就辉煌。
期待对惩戒有更好的解读,一味的表扬也有其令人诟病的尴尬!
黄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