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科学哲学中观察与理论关系评析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科学哲学,观察,理论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24 09:05
摘要:观察与理论关系是科学哲学中一对重要关系范畴,本文以科学哲学为背景考察了观察与理论关系从逻辑经验主义的绝对二分到整体主义的修正以及历史主义的“ 观察渗透理论” 的相对区分的历史演变过程及简要评析。
关键词:科学哲学 观察 理论
观察是科学认识中最基本的活动,它是与近代科学一起产生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观察概念大致经历了二分与合一的历程,作者将于下文详细阐述,以便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点线索。
一、观察与理论的二分
1.经验主义视域中的观察概念
对于观察和理论的关系,经验主义传统持有一种基本看法,即观察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和起源点,是构成整个科学理论理性重建的逻辑起点,科学理论中的一切概念最终是以观察经验为基础的,理论必须建立在观察经验之上才为真。
在亚里士多德(Aristotle)那里,观察和实验被认为为各门科学提供了第一原理,人们可以从观察和实验上升到关于世界的一般原理。16世纪中叶,培根对实验、观察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做出了系统的阐述。他指出,观察是科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可靠基础,也是检验相互竞争理论的唯一可靠标准。在获取科学真理的过程中,观察一直起着排除谬误的作用,即要“从简单感官知觉直接出发,开拓一条信的正确的道路,以使人心在其中进行”。洛克继承并推进了培根的观察理论,提出“白板说”。他指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皆来源于人类对客体的感觉过程,人的心灵之初如就像一张白纸,观察经验为它提供了精神内容。洛克还指出,观察事实(简单观点)是确实无误的,是理论认识的坚实基础。洛克和培根的观点一起奠定了古典经验主义观察理论的基础。
19世纪的经验主义者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 和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强调科学哲学应以实证自然为基础,把科学知识限定在人类经验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强调事实的客观性。古典经验主义把经由感觉获得经验视为是知识的起点是合理的,但把观察过程简单的等同于人纯粹的感觉过程显然是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所限制的。
2.基于语言逻辑分析的中性观察
逻辑经验主义继承了古典经验主义的传统观点,代表莫里兹·石里克(Moritz Schilick) 曾经指出,观察是检验“经验真理”的唯一尺度。他们认为观察是不依赖于理论的,它是无目的、无偏见的。他们放弃了寻求确定无误的感觉经验来推导普遍原理的尝试,而是尝试重建一种科学知识和感觉经验的逻辑关系。他们构建了一种建立在语言和逻辑分析上的观察观,即“中性观察说”。中性观察分析的切入点是语言,指的是存在着独立于理论语言的观察语言,或者说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是可以做出严格二分的。
1960年,鲁道夫·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为“明尼苏达科学哲学研究丛刊”写了一篇题为“理论概念的方法论性质”的文章对之做了经典的阐述。他指出:“全部科学语言L,被看做包含两个部分,观察语言Lo和理论预言Lt”。卡尔纳普主张,可以在科学研究对象的性质划分上得到观察语言与理论语言的二分。在卡尔纳普的视野中,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是可以做出严格二分的,观察语言是一种可以得到直接解释的经验语言,其客观性具有自明性,而理论语言只有通过逻辑与观察语言的相联系才能获得部分或者局部的解释,才具有客观性和合理性。但是他对可观察与不可观察之间是否能够画出清晰的界线这一问题并没有提供令人满意的说明,这就为后来一系列的争论埋下了伏笔。
二、观察与理论的合一
在反对归纳主义的基础上,波普尔提出了一个令科学哲学界为之震惊的观点:理论先于观察,观察中渗透着理论。他认为,“追溯一切知识的终极观察源泉的纲领在逻辑上是不可能贯彻到底的,它将导致无穷倒退。” 他指出,观察必定带着问题,带着预期的设想,否则观察是无法进行和展开的。“理论不是始于观察” 。观察是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的,先有理论后有观察。波普尔强调观察的目的性和选择性,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他没有意识到理论的来源和基础问题不是同一个问题,把观察目的性和选择性看成是不受任何束缚的,这样的观察则不是科学意义上的观察。
汉森于1958年,在《发现的模式》一书中提出“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动摇了逻辑实证主义的理论基础,影响了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走向。
汉森认为,观察不仅仅是生理反应的过程,还有诸多因素的参与,对于同一观察对象,不同的观察者做出不同观察结果或者观察结论的原因,并不是由视觉图像本身造成的,而是与观察者的经验和其自身所具备的理论背景是息息相关的,也就是说观察者对同一观察事物得出结论之前,会因各自的经验和知识的差异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在汉森看来,之所以相同的观察看到不同的结果,是因为“1、看是检验而不是视网膜反应的物理状态;2、不同的结果不是产生在解释之后,而是在看的同时。”库恩和费耶阿本德等历史主义学者接受了汉森“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并积极支持和阐发了这一命题。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指出,科学家的观察会随着科学革命的发生而产生变化。库恩认为观察会受到人们原有理论知识的影响,独立于理论或信念的中性观察是不存在的。不存在所谓的中性的“看”,只存在受到理论污染和人原有知识框架整合过的“看作”。科学观察总是受到人们的世界观、理论经验、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费耶阿本德也赞同汉森“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他的观点更为偏激,主张一切理论都是受评价者的世界观、自然观、价值观的影响而彻底地渗透理论的,观察和理论之间从根本上是无法进行区分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渗透的。观察的结果不仅受观察者所接受的理论及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的污染,也受他本人的认识论和偏见的污染。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观察与理论的关系问题的考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纯观察说认为观察不受任何理论的影响;中性观察说认为观察保持中性;理论先于观察说认为科学始于问题,理论先于观察;观察渗透理论说认为观察渗透理论;观察与理论双向渗透说认为观察与理论的硬性划分导致了本体论问题。整个理论体系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导致观察与理论两者关系的微妙变化。坚持实践标准既可以消除逻辑经验主义和历史主义之间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也是我们解决观察与理论关系问题的惟一出路。
参考文献
[1]培根著,沈因明译:《新工具》,商务印书馆,1935年。
[2]洪谦:逻辑经验主义上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
[3]波普尔:《猜想与反驳》,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
[4]夏基松,沈裴凤:《历史主义科学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5]培根著,沈因明译:《新工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32页。
[6]洪谦:逻辑经验主义上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40页。
[7]波普尔:《猜想与反驳》,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32页。
[8]波普尔著,傅季重等译:《猜想与反驳》,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4页。
田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