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高中记叙文的实效写作
摘要:以高中记叙文写作为例,探究语文教育改革过程中应该时时拨开迷雾,以教师的身份帮助学生了解高中语文学习的本质。要写好记叙文,必须要观察生活,提高笔头表达力,逻辑思维清晰,最重要的是明确记叙文文体本质要素。
关键词:记叙文 生活化 逻辑思维 艺术手法
教育总是在漫漫路途中追求新知,而我们在改革过程中更应该时时拨开迷雾,铭记事物的本质探索。但是,教育在发展,但是学生却连记叙文的基本要素也无法再作文创作中体现,而教师在强调细节刻画,情感价值体现的前提下,也再无精力严抓文体的本质要求。针对新课改后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面临的种种困境,记叙文写作教学有效性研究欠缺等现状,本人初探了本课题。
一、记叙文教学纷杂问题的原因探究。
1.学生缺乏课外生活,无法生活化写作。
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教学的多数内容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实际,所以学了很多但却无法在写作中体现出来。而对多姿多彩的人生和纷繁复杂的世界缺乏应有的体验,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也根本没有时间用心品味。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提到:对于世间美好的事物,我们应“慢慢走,欣赏啊。”各方面的限制,也难怪学生的作文空洞无物,无病呻吟,狭小的天地限制了学生的思想。
2.应试作文思想影响,不敢手写心声。
现行的考试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考试作文怎么出,教师就怎么指导,只要能上学校就行。于是,小学瞄初中,初中瞄高中,高中瞄高考,路子越走越窄。所以各地高中语文教学的老师都致力于教学生如何写阅卷老师喜欢的作文。以致于大多数的高中生作文只有开头和结尾写得较好,而作文主体语言贫乏,句法作文频出,可谓不堪入目。
3.教师的素质不高,没有正确可行的教学。
一些语文教师的素质偏低,他们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动辄不自觉地违背教育规律,自己没有研究透彻每一种文体的本质特点,却要求学生硬套他们“拿来”的学做模式。这样一来,学生既无法掌握各种文体的实质,又不敢去写自己想写的心情。这样的情况下,不少学生在作文训练之初就失去了兴趣,倒了胃口,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也由此而生。
二、新课标下探秘记叙文写作教学本质。
要提高记叙文写作,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记叙文?”其次,要掌握好操作的记叙文写作构思步骤。再次,要学会用最简单的方法给记叙文细节润色。最后,明白创作源于生活,不要让作文没了灵魂。
1.记叙文的本质
记叙文,是以叙述表达方式为主,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表达方式为辅,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记叙文的六要素为: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这是记叙文的概念和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在判断学生作文优劣的时候。首先应该明确,一篇作文到底是不是一篇规定文体的作文,而不是一来就只看开头和结尾语言是否优美,就草率给分。
2.记叙文写作有效构思步骤探秘。
一、先明确一个你想要表达的,并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二、再明确这个故事里比较清晰的一两个人物形象;
三、然后明确以什么为线索连贯并展开;(时间推移为线索,空间变换为线索,一个人物为线索,一个事物为线索,一个问题为线索等。)
四、最后以“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因为什么原因,在干什么事,结果怎么样”的思路整合全文。
如我在作文课上探索一次记叙文命题作文写作,以“希望”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有一学生就根据上述步骤,加之自己的写作功底,呈交了一篇佳作。
一座城,一个人
寒风刺骨的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了朝气蓬勃的城市中,一簇又一簇行人忙碌地穿梭于马路间,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人们在为了希望而奋斗。
在一个偏僻的角落中一双浑浊的眼睛被这蓬勃的朝气唤醒。揉了揉朦胧的睡眼,他看向那初生的朝阳本是古井无波的眼眸泛起了一丝波澜,只是霎那间,就又归于平静,变为了一如以往的浑浊的双眼。但他内心却产生了新一天的希望。生活的重担时刻压在他身上,压麻了他的心,却压不碎他心中的希望。
他用干枯的像烧火棍一般的双臂撑起了同样干枯的身躯,从地上爬了起来,一股凄厉的寒风穿过了他衣服上的破洞。带上了他唯一的陪伴———一根麻布袋,他走出了角落。
大街上的行人忙忙碌碌穿行着,朝着他们的目的地前进,他也拖着脚步走向了他今天第一份希望。不远处,淡绿色的“希望”正向他招手。他一迈步汇入了川流不息的人群中,人群却因他而一分为二,人们都一脸厌恶地避开他。他却只是视而不见地朝着“希望”前进,生活的重担,已压麻了他的心。
终于走到近前,他缓缓地抠住桶盖边缘,一咬牙,使劲掀开了并不沉重的桶盖,随及迫不及待地将手刺进去,来回不断地搅动着,寻找今天的第一份“希望”。然而过了一会儿,又失望地缩回了手,一刻不停地朝下一处走去。
这道干枯的身影,辗转于大街小巷,心中有一次又一次的“希望”和“失望”。日上三竿,他终于凑满了一麻布袋,从收购站换回了可怜的十块钱。拿着这一个上午的希望,他来到一家包子铺。善良的老板想直接送给他,可他硬是给了钱。他麻木的脸上竟显出了怒意。生活的重担,并未压弯他的骨。
一直到头顶的太阳已经缓缓滑到了天边,滑出了天际,他拖着疲惫的脚步,寻了一个角落,无力地软倒下去。他像是一堆枯枝,碰一下就会被打散。可他却依旧顽强地坚持着,承担着自己对于生命的约定。
寒风依旧刺骨,肮脏的身躯吮吸着这个城市边缘的“希望”。
三、创作源于生活,勿让作文没了灵魂。
社会生活是一本“活书”,它没有被编选和剪辑,也没有被墨迹和铅印所凝固,它主体地、真实地、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歌德有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要学好写作,非得读生活之书不可,别的途径无法代替生活经历这一课。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有自身的感受和认识,经历越广,感受和认识越深。
袁姝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