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和策略

  摘要:幼儿家中都是被当做“ 小公主”、“ 小皇帝” 对待,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因此进入幼儿园之后,生活方式和环境的转变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在家中家长能够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但是在幼儿园中,幼儿必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刚进入幼儿园时,他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能否自己进行洗漱、进餐以及午睡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综合素质以及未来对生活的适应能力都有重要影响,这也是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必须充分重视的一个方面。本文将就如何引导幼儿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展开探讨。

  关键词:幼儿 行为习惯培养 方法策略

  引言

  什么是行为?指的是一种外表活动,受到思想支配后表现出来。在社会学范畴中,行为指的是人在生活中的具体行为方式和态度,由于个人态度、思维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人针对这些因素所表现出的反应也不同,也就是行为不同。我们可以将行为这一概念的过程分为三个部分,即认知、行为和结果。在人的幼儿阶段,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重要,因为这是今后发展和成长的基础,中国也有一句流传已久的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由此可见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对幼儿园教师来说,要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采取措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

  一、幼儿行为习惯的特点分析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详细分析幼儿行为习惯的特点。

  1.人格主体性

  在幼儿的成长时期,比较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自我意识的出现。当幼儿知道其他事物和自己是不同的,就已经建立了关于现象、物体的客观意识和主观意识。婴儿时期的婴儿缺乏主体意识,区分外界环境、自身以及相互关系时,只会使用“那个”、“这个”等代词;而幼儿时期的儿童已经建立起主体意识,认识到自身和外界环境的不同。美国、中国等国家都出现过“狼孩”,为什么让狼孩生活在社会环境中,他们仍然无法表现的像正常人呢?因为他们没有建立关于“人”的主体意识,“狼”的主体意识已经在他们的思想中深化定格。

  2.先天指向性

  在婴幼儿阶段以及人成长的初期阶段,抽象思维尚未形成,因此幼儿进行人格定位和自我认知的方式都是感性思维,在幼儿阶段进行的都是具有自主选择性的学习和成长,这就是幼儿行为习惯先天指向性的具体体现。

  根据柏拉图和弗洛伊德关于学习的理论,可以看出,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不可能通过学习得到,而是一种天赋。人在幼儿阶段会逐渐形成理性的行为和认知模式,对人的一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从这个角度讲,教师不应对幼儿有过多的限制和要求,而应该顺应幼儿的思维和行为特点,尽力培养他们的主体创造性和自然本性,为今后的良好发展打下铺垫。

  3.发展阶段性

  见到来说,幼儿行为习惯的发展阶段性也就是“过程性”,而教育家科尔格博也将幼儿的行为习惯发展分为几个极端,在科尔格博的理论中,人在幼儿阶段是基本没有规则和道德意识的,他们不理解何为道德,而Piaget(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则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个结论:首先Piaget 讲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是一个小孩在家长不在的时候,偷偷将父亲的墨水拿下来画画,不小心把桌布用墨水弄脏了;第二个是一个小孩想要将父亲空了的墨水瓶装满,但是在倒入墨水的时候,墨水滴到桌布上,把桌布弄脏了很大一块。讲完故事,Piaget 向一群年龄不同的小孩提出了问题“这两个小孩犯的错误一样吗?那个错误更严重呢?”,大多数年龄小于7 岁的小孩认为第二个小孩错误更加严重,这个回答显示出他们只在意“弄脏桌布的面积”,忽视了第二个小孩是为了将墨水瓶装满才不小心将墨水洒出的,进一步显示出幼儿阶段的思维方式更多是偏向于表面现象的感性思维。

  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措施

  1.提高幼儿兴趣

  大多数幼儿在平时生活中都存在问题,例如责任心不强而依赖性很强,害怕吃亏,不喜欢参加劳动等。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采取多个方面的措施。首先应提高孩子的兴趣,这也是帮助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能够促进幼儿主动发展和主动学习,有了兴趣,即使学习活很困难乏味,孩子们也能很好的完成,也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在开学时,教师可以让孩子们各自准备两张照片,然后教师将照片收上来并贴在每个孩子的毛巾和水杯上,并组织活动,让孩子们自己寻找贴有自己照片的水杯和毛巾,保证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专用的水杯和毛巾,同时也有效保证了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幼儿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在幼儿园的花圃中种下几朵牵牛花,并定期组织孩子前往花圃观察花朵生长情况,让孩子们了解到植物生长的“播种、发芽、开花”阶段,这样贴近生活的教学有效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并且学习过程轻松愉快,效果很好。

  2.利用好游戏活动

  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是很重要的,在倾听中,孩子能够获取他人的经验,通过倾听能够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提高综合素养。举例来说,在每天午饭时间前5 分钟内,教师可以设计一项活动—悄悄话,内容是教师挑选若干名孩子,让这几名孩子和教师说一句悄悄话,并让其他孩子根据这几名学生的口型,猜测说话的内容,孩子们必定会安静下来仔细观察,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倾听能力,而且还让他们知道生活中要尽量保持安静。

  3.利用“随机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能够培养很多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一点,进行随机教育,这里的随机指的不是方式的随机,而是内容的随机,例如在换座位的时候,很多孩子都会将凳子拖在地上走,对地面产生了破坏并且有很大的噪音,这时教师可以由此展开教育,告诉孩子们挪动东西时动作要轻,应该用双手托住凳子挪动,并且给孩子们示范正确的方式,这样孩子们都了解到如何正确的搬动凳子,即使有孩子忘记了,也会有别的孩子提醒他。

  4.运用榜样教育

  满足感和光荣感能够极大的促进孩子正确行为习惯的养成,对那些举止行为规范、上课认真的孩子,教师可以给与适当的奖励,实际上是为孩子的短期发展提供了动力;当孩子犯错误时,教师要宽容大度,批评的方式要正确,言辞不能过激,批评要适量适度。家长和教师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为孩子们树立榜样。

  结束语

  综上,首先分析了幼儿行为习惯的特点,然后针对如何有效培养孩子正确的行为习惯,提出了几点具体建议。

  参考文献

  [1]闵霞.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文理导航.2014,(07):79.

  [2]王素真.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纠正心得[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4,(08):128.

  [3]杜宾丽.幼儿文明行为习惯培养策略的评价[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4,(08):197.

  潘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