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情感变化的课堂教学

  ——从以学定教到以“情”定教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以学定教”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当前教师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主要阐释了关注学生情感变化的重要性,以及基于学生情感变化延伸的课堂教学策略:唤醒学生的主动性情感,寻找思维的起点;整合学生的差异性情感,架构学生思维的连接线;激活学生积极情感的兴奋点,鼓励思维的表达。“以学定教”的理念呼唤对学生情感变化的关注。

  关键词:以学定教 情感变化

  传统的课堂多以教师讲为主,通常是依据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展开教学,更多的是对教师“教”的关注。“以学定教”理念的提出引发了生本教学的热潮,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意识到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首先必须要转变长久以来只关注“如何教学”的思想,在课堂上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育界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由关注“教”到关注“学”的教育革命。

  “以学定教”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来确定教学,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的身心特点、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可能获得的发展等来确定一堂课该教什么、怎么教。但是,一堂课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达成,还是学生认知的转变,都要通过积极的互动进行。而情感是互动的基础,积极的情感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互动目标的达成。因此笔者认为:关注学生,首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教学是一个“生命体验”过程,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没有情感的学习一定是低效的。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及案例谈谈自己对“以学定教”的一些理解。

  一、“以学定教”的理念呼唤对学生情感变化的关注

  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一个复杂的因素。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没有一个行为模式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活动,情感这一因素承担着对信息进行选择的任务,对有趣的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加以吸收、内化,进行知识的积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接纳和内化。

  因此,充分把握学生的情感变化,才能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过程,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最后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基于学生情感变化延伸的课堂教学策略

  1.唤醒学生的主动性情感,寻找思维的起点

  在课堂开始,学生的思维往往处于一种茫然的、被动的状态,无所事事,等待着老师发布学习任务。这时,如果能成功地唤醒学生的主动性情感,课堂气氛就会立刻变得轻松、活泼,被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点燃的思维将会火花不断。万事开头难,找到了思维的起点,那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

  笔者最近在上《木兰诗》这篇课文时,发现学生对这首读起来朗朗上口的乐府诗兴趣十分浓厚,未开始教就积极背诵。看到这样的现象,笔者别有用心地给学生布置了一个预习任务:查找关于《木兰诗》在各个方面的影响。与笔者所想的一样,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很积极地参与了这一次预习任务。当学生们的成果展示出来时,大家惊讶地发现《木兰诗》在古今中外竟有如此巨大的影响,他们兴奋地叫了出来,又纷纷质疑:“老师,为什么一首普通的民歌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力呢?”

  学生问题的产生,是学生自主思考的外在表现;而学生的主动思考,往往源自于丰富的情感投入。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敏锐地捕捉到了学生在预习这首诗时所表现出的丰富的主动性情感,并通过布置预习任务为这些情感的疏散找到了合适的载体,后来的结果是让人期待的。情感的投入成功地引发了学生的质疑,这个细节说明他们已找到了思维的起点,而这个起点一旦形成,接下来学生便会带着源源不断的热情和专注投入到学习中,主动为自己的问题寻找答案,真正实现了“我要学”的状态。

  因此,在上课伊始,学生主动性情感的唤醒,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找到思维的起点,让学生自然地、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

  2.整合学生的差异性情感,架构学生思维的连接线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面对学生的情感差异呢?

  其实我们都知道,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个性,不同的学生对于相同的事物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学生情感体验的差异,影响着学生的体验标准,改变着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激励着他们去思考去进步。换言之,这种情感差异也可以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合理地整合这些资源,能引发学生内在的思维交流,使思维有效度最大化。但如果教学过程中教师太过随意,组织教学活动时忽略了这种差异,会使学生满心期待却又常常失望,无形中挫伤其积极性,这样也会导致学生对学习慢慢失去热情,主动性慢慢消失。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关注,并能够合理地利用学生情感体验的差异性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去体验、去感悟,争取在教学中能让每一位同学体会到自己被关注,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积极的、有效的学习。

  因此,我们应当善于发现、整合学生的差异性情感,将其合理组织,充分利用,这对课堂教学和激发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是着重大的意义。

  3.激活学生积极情感的兴奋点,鼓励思维的表达

  在课堂互动中,积极的情感往往能引发强烈的联结,形成情感互动的传递机制,学生们就会感染性地体验到一种积极的情感,从而也会增加对整个课堂互动的情感投入,使积极的情感像网一样越结越大,达到一个兴奋点。教师要敏锐地抓住这个兴奋点,设计一个适当的活动,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这是情感的迸发,也是学生思维的一种表达。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感因素的培养,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基于学生的情感变化调控课堂教学,合理地唤醒、整合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引发学生的思维互动,达到“情知协调”的理想境界,焕发出课堂教学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卢家楣.情感家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谈‘以学定教’》一文源于《现代教学》,上海教育报刊总社,2011年1~2合刊

  张颖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