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课堂的创新教学

  摘要:初中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终身发展和思维形成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在初中的音乐课教学中必须加强对思路和方法的创新,要在教学意识、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实践活动中寻求创新,要在实践中去探索和总结。因此,要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必须在音乐课中去实现教学的创新,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创新必须在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在实践中又去实现新的创新。

  键词:初中 音乐教育 创新

  一、教学意识的创新,激发学习热情

  在初中音乐课教学中,只有创新教学意识,才能够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教师也才能教得更轻松。学生学有所乐,富有学习个性,在学习中得到快乐,激发学习兴趣,只有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这正是和新课标的理念相符合的,即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能“终身热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人”。强调音乐兴趣的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才是音乐教学追求的目标。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突出学生主体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提出了教学“ 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因此,建立一种突出学生发展,以“主体性、创新性”为特征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开放性音乐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创新的教与学的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搭建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1.开放式教学,焕发创造活力

  传统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模式,都是先由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在还没有听到音乐的情况下,学生就预先被限制在了一个框框里,这不但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而且使学生不能亲身体验音乐,从而把多解性的音乐变成了单解性的音乐,这就使学生失去了对音乐本身的兴趣和激情,在被灌满的心绪下,不用心倾听,放弃了思考与联想。新课程改革后的音乐欣赏课,教师首先放音乐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去理解音乐的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探索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模式中,真正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通过自主地体验和探索,求新、求异、求广地学习,逐步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胆识,从而使音乐课真正地“活”起来,焕发出创造的活力。

  2.创新教法,大胆实践

  音乐课具有不确定性,解释的自由度也是最大的,因此应让每个学生用自己特有的理解方式去想象、解释和宣泄自己的感情。故在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应非常注重通过音乐活动过程的展开,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给他们足够的探究问题、探寻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开展这样的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在以后的创作环节中,学生都争相要求进行创作表演,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创设情境,展示自我

  在初中的音乐课上应该让学生适当地“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良好的音乐课堂,既不能让学生长时间地坐在那里光唱或光听,这样学生对音乐课很难产生兴趣;也不能让他们从上课开始到结尾都不停地忙,这样教师会力不从心。正确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全体参与的,从而达到个体动静互换、整体动静互换,使一节课张弛有度。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创新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鲜明生动、具体直观、形象逼真等特点,能够使教学内容得以充分的表达,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切实地解决教师无法讲清课本中某些重点、难点的问题,达到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果之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五彩缤纷的画面加上悦耳的音乐,充分体现了“听觉艺术”与“情感艺术”相结合的特点,对学生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根据音乐欣赏的综合性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容易同各有关学科知识取得横向联系,加大课堂容量,拓宽知识面,开阔音乐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因此,多媒体教学已成为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把聆听、观察与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再加上简洁精辟的语言引导,给学生以生动真挚的情境感染,教学效果自然大不相同。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揭示音乐作品的内涵,使学生从中寻求美、发现美、欣赏美,从而提高审美能力,达到“粉笔+黑板+挂图+录音机”所达不到的效果,大大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进而提升音乐素养。

  四、创新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自信

  音乐成绩的评定与其他学科相比,缺乏绝对尺度,音乐课的成绩不能完全用书面的形式来统计,一首歌、一张卷子不能评定一个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效果。因此,以往的音乐教学评价中,教师采用让学生唱一首课本上的歌曲来给学生评分,或教师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和对学生大体的印象给学生打分,都是不科学、不全面的。音乐评价手段的不正确,可能会扼杀学生的音乐学习欲望和兴趣,会把音乐教育引向歧途,更不用说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地培养了。因此,在教学教学实践中,应构建开放的音乐评价方法,积极探索过程性、主体性、展示性评价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乐趣,唤起他们的创新热情,这正是开放性评价的目的所在。

  梁凤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