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点亮学生的思维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点燃,加薪,沸腾,垫高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3-03 08:01
摘要:现今语文课堂常常是老师声嘶力竭讲解各个考点、各种技巧,学生在下面是面无表情,毫无反应。弄得老师疲倦,学生疲劳。语文课就渐渐演变成学生放松的课堂,可听可不听的课堂。当今的学生的现状是理解文本肤浅,写作立意肤浅,对的语文学习已失去了激情。而本文就资料助推,利用外部信息的强大去点燃学生,激活学生做一些探讨。一、点燃学生,要先给学生准备好“底薪”—人性、文化、社会等知识的相关储备。二、点燃学生需加“名思”之”薪”。用优美而有哲理的语言点燃学生对语文的激情。三、点燃学生需加名家解读之“薪”,用名家引领学生,让学生看到不同的世界,批判性阅读点燃学生。四、点燃学生需加同类之“薪”,类文阅读点燃学生。
关键词:点燃 加薪 沸腾 垫高
回首十年教学生涯,发现曾经有着深深的语文情怀的小文艺已变成只会讲字词句的“单纯”语文老师,课堂上老师声嘶力竭讲解各个考点、各种技巧,学生是面无表情,毫无反应。长此以往是老师疲倦,学生疲劳。语文课就渐渐演变成学生放松的课堂,可听可不听的课堂。
作为普通的语文老师,也常感无能为力,不知怎样才能改变现状。今年十月有幸参加了由钱金涛老师担任班主任的“2014年高中语文老师能力提升研修班”。钱老的思想好似醍醐灌顶,帮我找到了突破教学瓶颈的方法。我想我们不能一味的责怪学生知识面窄,读不懂文章,写作文立意肤浅。我们自己的教学都只是停留在字词句的基本理解上,课堂上都没有垫高学生,我们又怎能要求我们的学生有深刻的思想,能深入理解文本呢?所以当务之急我们要点燃学生,激活学生,唤醒学生,把他们的兴趣拉回我们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重焕生机。而激活学生的本质就是要让学生失衡,渴望去了解,去挖掘。利用外部信息的强大刺激着学生。而这一切需要我们准备好柴火,给学生“加薪”,点燃他们,让我们的课堂沸腾起来。
一、点燃学生,要先给学生准备好“底薪”。
我们要想学生学会思考,有思考的能力,思维要有深度,有厚度,有硬度,有力度。我们就必须追本溯源,为学生准备好“底薪”。我们要知道所有的文学都是人性的反映、文化的反映、社会的反映。所以我给学生准备的底薪就是关于人性、文化、社会的知识。人性有:惰性(即懒惰),奴役性(被赶着做事情),从众(大家怎么做就跟着怎么做)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有两个本能: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本能,即本性,是支配人行为最强大、最根本的原动力。生的本能表现为善良、慈爱、宽容等积极正面的行为。死的本能则表现为杀戮、贪婪、自毁等邪恶极端的行为。从宗教信仰角度讲,人有神性(理性),亦有兽性(本能和情感)。从现实层面观察人的行为,任何人都有善良的一面,亦有邪恶的一面。故人性善恶并存。任何单纯强调人性本善或者本恶的观点,都是不客观的,都是不符合事实真相的。人性不可解放,一旦彻底解放人性,则人性之恶无从制约。人性亦不可压抑,压抑人性的结果,只能是积累仇恨束缚创造力。人性只可善加引导,抑恶扬善是为上策。文化即影响我们最深远的是儒家、道家、佛家文化。儒家的礼治主义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道家强调“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佛教则主要教导我们要善待一切众生,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相,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就像净空老法师说的那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随缘、自在、念佛。而社会则是把一切人物,一切行为都要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中去看待,去评价他的意义。每天为学生的激活添一点柴火,学生的思维必将更加广阔,更加深刻。有了这些“底薪”后,学生思考问题必定能追本溯源,更有底气,更有底气就必将更有兴趣。
二、点燃学生需加“名思”之“薪”。
每次正课前,可为学生补充一两句优美、有哲理的名人名句。既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又可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做到每节课有垫高学生。如最近为学生补充的“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秋瑾)“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高贵的心不需要多华美,但一定要坚固。”(毕淑敏)“尊重并非难事,它只需要你诚恳地平等待人。但这举手投足间的小事却有着使人向上、向善和成功的力量。穷人需要施舍,但要在真诚的微笑里,微笑的尊重永远大于冷漠的施舍。”“你若曾是那个逃学的顽童,我必是从你袋中掉落的那颗崭新的弹珠,在路旁草丛里,目送你毫不知情地远去。”(席慕蓉)“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张爱玲的《传奇》再版序)。学生在上课之前能接触到如此美妙有文气的语言已是喜不自禁了,认真而激情地参与接下来的语文课就是不在话下了。
三、点燃学生需加名家解读之“薪”
我们可借助名人效应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而且学生被名人激活后,会有一个自动靠拢甚至超越的心理预期。在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之前,我先给学生印了这几篇文章—孙绍振的《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李富林的《<荷塘月色>语言鉴赏》、《功利性解读与审美的消解———与〈荷塘月色〉:一个精神分析的文本作者商榷》、《从“矛盾”到“和谐”─-<荷塘月色>的文本解读》。学生站在名家的肩上看到的是更加真实的朱自清,对文章的理解更加透彻。同时多印几遍文章便于学生批判性接收信息。这样让学生死寂的思维灵活起来,做到从内而外的点燃学生。
黄美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