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在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和勇于创新。创造能力是运用一切已知条件和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经过反复研究和实践,产生某种新颖的独特的有价值的成果。教师的作用就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创新思维 创造能力 搜集资料 学习研究 质疑解难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

  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他还说:“教是为了不教的境地。”

  这正是创新教育的目的所在。教师的作用并不在于传播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去自主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势在必行。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谈体会。

  一、搜集信息,联系内外

  如何打破传统的语言教学只限于课堂的空间界限?答案只有一个,将课内外、校内外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自主地去搜集相关信息。例如,教学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一课,开课之初,教师就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联系课文搜集有关胡同的相关知识。上课时,邀请搜集到有关胡同知识的学生给大家介绍。同学们介绍的内容非常丰富、详细。从多个角度对胡同进行了专业介绍,具体描述了胡同的发展历程,有的学生甚至还搜集了北京胡同、四合院的邮票、图片,直观真实的图片令人仿佛置身于胡同之中。这样不仅促使学生获取知识,养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而且这样的积累正是使学生迸发创新思维的源泉。

  二、自主学习,深入研究

  语文教学也应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把过去的“灌入型”教学转变为“探究型”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阅读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启发提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中来。例如“胡同文化的形成”这部分,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读文,获取信息,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1.叙述。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述,将规范的书面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讲述,这促使学生读书时要动脑。在讲述过程中,允许加入自己的看法

  2.评价。让大家对以上几位同学的叙述进行评价,着重通过推理,揭示事物间内在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老师引导学生探究长期生活在这样方正又安静的胡同里居民的习惯和精神状态,即胡同对胡同居民的影响。让学生划出能揭示胡同文化的内涵的语句,抓住文章主旨的句子来梳理思路、概括要义。接着进一步探究胡同文化的本质。采用发现、引导法对胡同文化的内涵加以品读。

  3.求异。在讲解《胡同文化》一文时,老师提出:“你对胡同文化有怎样的理解”时,一个学生答道:“我不同意作者的观点,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是由于那时的生产力低下,满足不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的需求,并不是作者所说的有窝头就知足了。”敢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甚至不同与作者的看法,是课堂上闪现出来的最为宝贵和难得的东西。求异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要让学生理解,给予明确的答案。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作者赋予的,也是作者眼里的胡同文化,并不代表胡同文化的全部。

  三、释疑解难,互相学习

  歌德说:“要想得到聪明的答案,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质疑于思维的兴奋点,他们的思维才能迸发出耀眼的火花,“聪明的问题”得出“聪明的答案”。还是以《胡同文化》为例。

  教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把学生们分成提问小组和解答小组,采取一个小组提出问题,另几个小组争相解答问题的方式来解决同学们心中还存在的疑难问题,对同一问题允许小组间展开争辩,在这个环节中,各小组竟问竞答意识非常强烈,思维异常活跃,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愿意发言,也能发言。例如,有同学问道:“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我们是感到高兴还是感到悲伤呢?”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经过思考争辩终于得出答案:态度很复杂,既高兴又悲伤,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但当直面衰败的胡同时,也认识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所以,在理智上又欣然接受。作者已经淡定地表明了对胡同文化的态度:“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无可奈何之中,总有新的希望在生长。” (--汪曾祺《日子就这么过来了》) 无奈中有怀念,批判中有失落。作者这样来写,倾注了作者对胡同的喜爱之情。教师正是在这样的质疑释疑的过程中穿针引线,不断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悟,将学习引向更深更广。教师精炼而恰当的点拨引导,推起了一个又一个波澜,使同学们一次又一次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大家的合作学习,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培养了相互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为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教师努力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真正激发课堂教学中的动态因素,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调动。用学生自己的话说:“在课堂中,我们是主角,老师是配角。”这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以人为本的思想。

  现在的学习,应从会学习型转入研究型学习,将教学生学习知识转为教学生做学问。咋一看,觉得似乎高不可攀,特别对于我们基础教育而言,似乎更是望尘莫及。然而仔细想一下,其实我们已经在这样做,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效果。学生课前阅读资料,搜集信息。课上敢于质疑,动脑释疑,并且求同存异,种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难道不正是在做学问进行研究吗?他们经过搜集、查找、思索、讨论,最后总结得出的难道不能说是研究成果吗?虽然这些成果太肤浅,还比较幼稚,然而我们应该感到惊喜,这是重大研究成果的萌芽呀!所以说,在语文教学中把创新思维融入到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对于我们培养新形势下的新型人才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南方出版社任志鸿主编

  [2] 《创新思维与创造力的发挥》重庆大学出版社曾国平主编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