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实践同理论真正对话

  摘要: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撑,实践就如贴着地面爬行,目之所及不仅有限,还容易踌躇不前,固步自封。教师只有在实践中回归理论,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深度对话,才能登高望远,专业成长之路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关键词:理论 实践 关系

  一、上下求索———理论与实践同行道中

  有了实践的支持,理论变得更厚重,更睿智;有了理论的支撑,实践变得更自信,更科学。理论与实践是相互共赢的,否则理论就是无源之水,实践就是无本之木。理论和实践又可以相互超越。理论超越实践,在于它能够把握到实践的“规律”,从而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缩短”并且“减轻”实践过程中的“阵痛”。理论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以其对实践活动的规律性认识而“缩短”并且“减轻”这种“阵痛”,促进实践的自我超越。在教育教学深化改革的今天,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对话关系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求理论与实践在“理解”的旗帜下建构一种理想的“沟通情景”,意味着二者应当走向一种崭新的关系范式。

  二、向上求索———理论为实践助力领跑

  教师通过学习课程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教育处境和教育行为,使教师受到某种启迪,触发我们新的联想与想象,从而走向创新之途。正是在上述意义上,课程理论推动、影响着教师的教育实践。在校本研修的过程中,我们聚焦课堂,会产生许多的疑问或困惑,就引导教师到理论中去寻找答案,去挖掘实践背后的理论,使实践和理论真正地对话,促进教师的思考。

  在语文的课堂上常常出现一些弊病,如有的老师把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谈论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主要话题;过重对文本意蕴理解得“深”“透”;讲课的重心在于对学生“讲懂”了……如果不引导教师进行观察并加以剖析,教师就不会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得不到提高。当重新翻开《语文课程标准》后,我们眼前豁然开朗,因为在那里找到了答案,找到了依据。在 《课标》 前言中明确阐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它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见,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语言运用。上述课堂出现的问题就在于语文课脱离语言文字运用情况,忽视对文本中语言文字的进一步掌握,对语言文字材料的积累、感悟用力不够。当找到问题的症结后,我们经过细致推敲《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找到了解决的相应办法。这些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扭转了教师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实效性。这就是重新与理论对话带来的具体效益。

  要注重研究如何适应学生智力发展并提出适当的目标,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整合新旧信息以形成新的结构,让所教的知识能够让儿童积极的探究和进行再创造,才会被儿童同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遵循中小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才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语文的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它们环环相扣,把语法融于课文教学中,知识是点滴积累起来的,这就是认知的规律,不可违背。

  三、向下求索———实践为理论重续新源

  荀子说过:“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登”“不临”是无法了解“天”“地”的情况的。理论是虚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领悟理论的真谛,才能实现理论自身的价值,才能把理论落到实处。

  可是俗话说得好:“看花容易绣花难,”“说得容易做起来难。”如何让老师趁热打铁,把学到的理论及时在自己的教学中去实践呢?拿语文学科来说,我们充分利用每月学科团队研修的契机,指导老师边学习边应用,及时进行实践操作。如在进行《点评式阅读促进学生读写能力提高》的课题研究时,首先我带领老师系统学习了点评式阅读的研究报告,查找了大量的相关资料提供给大家;然后在老师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并认识到这种阅读方法确实能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后,又对老师进行了课例引导,让老师知道如何去操作;随后,每位老师选一篇课文进行授课,并如法炮制,在课堂上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明白点评式阅读的学习方法;再后来,利用教研日上一节点评式阅读的研讨课,研究更深入,效果更明显,并有了新的收获。

  在整个研修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让理论指导实践,让实践促进理论的提升,使理论获得新的感性来源。可见,在获得理论知识以后,只有付诸行动,认真去实践,所学的知识才不至于成为空洞的理论。

  四、相知相伴———开启理性智慧,催生实践硕果

  在校本研修的过程中,教师不在做多少,而在于思考多少。我们都知道,读书只有思考了,才能看到力透纸背的深刻内涵。教师在有理论相伴的教学实践中,只有思考了,才能领悟其中的精髓和智慧,才能在实践中有去实施的动力和愿望,当然就会在教学中有行为的跟进,这是与理论对话的重要前提。

  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能有意识地应用掌握的理论,在教学中遇到问题,能以理论和实践为载体,主动到理论中去寻求答案,去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把实践回归理论,让理论更贴近实际。这样的理论学习和理论应用,让教师切实感受到了理论所支撑下的研究更有实效性,助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教师在教学研究过程中,能有意识地与理论对话,让我们看到了老师身上明显的变化。有的老教师不再抱着自己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不放,而是在课堂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上都有很大的改变。还有的老师养成了动笔的好习惯,平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教师的反思不再是以前的片语只言,而是能站在理论的高度去反思,去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叙事也不再是以前讲故事的叙事,而是多了理性的思考,在思考中不断成长。教师发表和获奖的论文越来越多,参与的积极性也比以前高了许多。

  实践做到一定的境界,必然会产生对理论的需求。在实践同理论深度对话后,老师从内心深处认识到理论的重要作用,学会从理论中寻求教学方向,在理论中获得教学灵感,汲取教学能量。教师感受到理论并不艰深,离我们也并不遥远。教师不再是经验性地积累经验,而是走专业化的理性实践,实践与理论这对内涵式的双翼为教师专业的提升助推了无穷的动力。

  唐娟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