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学视觉下教科书的空无内容探析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教育生态学,教科书,空无课程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3-02 14:34
摘要:教育生态系统中,作为生态主体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的教科书应该赋予教育生态学的内涵。空无内容是指根据社会实际需要理应在教科书中表达而却表达不够完善的知识、感情或价值观等。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对教科书中“ 空无课程” 现象进行分析,并为完善教材规划出相应的途径,有利于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 教科书 空无课程
教材是是指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能系统地反映学科内容的核心教学材料,是知识、情感、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主要包括教师用书、学生用书。众所周知,教材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吸纳进来,教科书的内容源于知识的选择,一部分知识被选择进入教科书,而另外一部分则必然被排除在外。文章试图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探析这些本应进入却没有进入的教科书的对学生成长有益的内容被排除在外的原因及其缺失对学生造成的影响。
一、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空无课程”
1.“空无课程”的内涵
课程和教材之间有着复杂的联系,纵然教科书空无内容伴随着教科书而存在,但空无课程的概念是1979年在美国美学教育家、课程论专家艾斯纳的著作 《教育想象———学校课程的设计与评鉴》 中首次正式提出的。[1]在国内的研究中,台湾地区最早将这一理论引入的是国立中正大学的荣誉教授黄光雄,并将其译为“悬缺课程”[2]。“空无课程”是指学校课程所缺乏的、应该有而没有、应该教而没教的课程;而教科书的空无内容则指的是教科书中应该呈现而没有呈现的内容[5]。如果学校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智慧、减少成见以及发展使用多种思维模式的能力,那么就应该审阅那些已进入学校课程计划的内容或观念,以确保其中某些“缺席”的内容是经拣选的而非对其无知。
2.教育生态观下的“空无课程”问题的凸显
课程是教育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教育生态学理念的普及必然需要借助课程的力量。教科书是教育生态系统内部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的载体,其是对既有知识文艺进行选择的结果,因而发展适应能力的获得主要通过对课程内容或观念的选择。知识具有社会性,因此教科书的内容也受到教育系统以外的生态因子制约。教育生态学关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学校教育有责任培养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学生。在教育生态系统内部,能量由自上而下流动,必然会有一部分流失;由于知识的种类和数量几乎可以用“无限”来形容,而学校课程容量有限,那就同样导致了一部分本应列入学生学习范围,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课程内容无法进行传授。这些知识在教材中的空无,将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甚至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
二、教科书空无内容的主要成因
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教育生态系统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内部必然也会受到社会环境带来的影响。
1.上层建筑的影响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对立统一的。教科书内容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学校大部分社科类学科的教学内容趋于而避免冲突。学校教育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以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情感领域的发展涉及到了兴趣、情感、和意识等方面,是一个人成长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我们的教育却往往忽略了这方面的重要性。国家在课程制定和教科书编写时要趋向于选择真正符合学生自身的需求知识,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
2.经济基础的影响
据最新统计显示,在世界范围内,每5-7年知识量就翻一番,新知识的剧增加快了原有知识老化速度,因此国家在组织编制教科书的过程中要妥善解决学科知识的老化和滞后问题。信息快速更新的时期,由于各种原因,教科书内容更新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发展的脚步。教科书更新速度缓慢致使大量有价值的知识被排除在课程体系之外,造成了知识的空无。
3.编制者主观意识的影响
教材的编写会存在许多主观因素,课程知识怎样组织也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由于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价值观、情感等的差异会在教材的解读上造成某些学科内容的“空无”;另一方面政府或社会是对一些知识进行有目的的改编或是删除,特意避开过激的言论或敏感知识,造成课程资源在教材中的“隐性空无”。在课程的传授中教师起到很大的作用,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教育质量参差不齐。而当文化弱势的学生接触同一本教材时,就会比其他孩子接受要慢。因此,教材中空无课程资源的缺失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在课程传授上的内容空无。
三、教科书中空无内容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1.知识欠缺
教科书内容的理想状态是涵盖全部有利于人类发展的知识。具有发展价值的知识空无是指从学科本身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在教科书予以呈现却被忽略的一些内容。尽管此方面的空无内容与教育生态理念冲突不大,但也不利于学生对自身发展有准确、完整的认识。最近有一个令人震惊的新闻是,南京某高校宿舍楼一间宿舍因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突然起火。由于室内火势过猛,4名女大学生竟选择从6楼寝室阳台跳楼逃生,不幸当场身亡。火灾发生后,4名女生为何慌不择路,选择不计后果的从6楼跳下逃生?这一事实表明学生缺乏安全逃生知识,也表明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不高,不能理智应对紧急突发事件。学校应该加强安全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关于学生知识发展价值的课程的空无内容还有很多,如传统文化、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公共交际课程等。
2.能力失衡
根据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我国除了现有的课程除了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的以外,还有空间智力、身体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等等。在培开发智力的过程中,“空无内容”也普遍存在,应试教育中培养了大量“状元”,这些学生应试能力高,但少有创造型人才出现。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但目前国家在学校教科书的内容遴选与编排上仍旧摆脱不了单一、片面的思维方式。学生的理解能力随年龄层次的不同而各有差异,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以成人的思维方式来看待问题,而缺乏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易忽视这些问题,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教师反复讲解之后孩子依然是不解的现象。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不同,但关于交往能力的培养,书本中涉及的仅限于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和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日常交往,其覆盖面太狭窄。
3.情感偏移
素质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个别性,如认知特征、兴趣爱好、价值取向、情感领域的差异。情感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的成长过程必不可少的内容。“爱情”在学校教育中是非常敏感甚至不允许谈论的话题,教科书中也很少涉及关于爱情的知识,情感教育一直是的我国现有课程的盲区,特别是有关“爱情”和“性”的教育。由于涉世未深,思想单纯,很多学生对于青春期的萌动还没有一个清楚的概念,造成在对待恋爱问题上幼稚、冲动。加之经济尚未独立,恋爱过程中缺乏理性思考,并不能处理恋爱中情感纠葛问题。近日,河北省承德中学两名男同学因为恋爱问题引起纷争,集体斗殴,导致双方多人重伤。要对青春期的孩子们进行“爱情”教育,的确会让他们反感,但这不能成为缺失的理由,我们需要正确的引导孩子,及时沟通,避免惨剧发生。
四、空无课程现象的应对措施
1.提高参与教科书编制人员学术水准
教科书内容的遴选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生活,避免单纯以学科规律为导向的传统的教材设计观,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潜能的开发、智力的发展。要使教科书能够涵盖更多更有价值的内容,首先要确保编制者具备高水平的综合素养;其次,教科书的编写和审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编写者和审查者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学术水准,尽量减少个人主观因素对教科书编制的影响。
2.提升全体任教人员综合素质水平
教学质量的高低既与着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关,又与教师的德行和智慧有关。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对学生充满爱,尽努力给予学生最大的帮助,不要吝啬鼓励和赞美。教师的期望会对学生的成绩产生影响,促使学生向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正如皮革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的那样,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取得耀眼的成绩。[4]每一个孩子的潜能都是无限的,但是这种潜能的激发却需要每一位教育者无条件的关注与呵护。否则,潜能也只可能永远沉睡不醒。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老师中无疑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回调一个天才。”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学生是具有无限发展潜质的人。学生与老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师生之间要互帮互助。
3.加强教科书研究,及时更新知识理论体系
生态平衡理论告诉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编写者具有敏锐的时代意识,在教科书的修订过程中,使教科书的内容“与时俱进”。精选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学科知识体系的自身逻辑、社会培养的总体目标、学生身心发展基本规律。教科书内容的更新速度不能与知识发展同步,会导致知识脱节、内容陈旧。统计数据表明:以往我国中小学一套教科书使用年限过长,甚至有超过l0年,而发达国家的教科书3年就修订更新一次。这就要求编写者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学术水平;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既尊重学科知识的发展规律又要敢于突破创新,,善于发现教科书中的不足与知识点的空白。
参考文献
[1]贺绍栋.以多元文化教育的视角探析教科书中的空无课程[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03)
[2]雷盼.一种教育的“缺失”——教科书“空无内容”的存在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07)
[3]张艳丽.“空无课程”的缺失与资源开发[J].教育科学论坛,2013,02:11-12.
[4]张艳丽.空无课程资源在教材中的缺失——基于课程社会学的视角[J].教学与管理,2013,30:84-86.
[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70—71.
[6]Standardizing Knowledge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Curriculum Inquiry,springBlackwell publishing.2005.
刘明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