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中常见的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西文化差异,思维方式,传统的文化价值观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3-02 13:51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与我们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想反的内容,学生对此理解有很大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适时地给学生讲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思维方式 传统的文化价值观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使得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文化差异,因此英语的学习绝不仅仅是单词、词组、句子和语法的学习,而是其背后的文化。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双方的价值侧重点不一样。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己,以个人利益为中心,个人的利益高于集体的利益;而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有着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儒家思想要求人生处世要以“仁义礼恭俭让”为行为指南,要求下级要服从上级,子女要服从父母,妻子要服从丈夫等等,个人利益要让位于集体利益,不要过分表现自我,要以集体利益为重,正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思维方式使得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如此的差异。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1.对颜色和动物认同感的差异
由于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经常会学习到与颜色和动物相关的内容,所以教师应该给学生讲解中西方对有些颜色和动物的不同看法。同样一件事物,由于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会大相径庭,如对狗,龙以及红色的看法,中国人蔑视狗,中国历来就有许多与狗相关的不好的词语,如走狗,狗腿子,癞皮狗,狐朋狗友,狗仗人势等等,而在西方人眼中,人们则欣赏狗的忠诚,把狗当做人类的好朋友,他们则有很多赞美狗的成语或者句子,如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龙在中国古代是十分吉祥,高贵的动物,在中国古代,龙就是皇帝的代词,是权利和吉祥的象征,只有皇亲贵族才能使用雕有龙图案的东西,普通老百姓如果使用则会被处以死刑,而在西方国家,龙则表示可怕的,喷火的怪兽,人们避之而不及;对于红色中国人则是非常喜欢,觉得红色能够给我们带来吉祥好运,中国人在办喜事的时候肯定是少不了红色的,如结婚时新娘要穿红色的喜服,过年要贴红色的对联,小孩满月时吃的鸡蛋的外壳也要染成红色等等,而对白色,中国人则把它和恐怖连在一起,如“白色恐怖”这个词语,另外有人过世的时候我们才使用白色的东西,西方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喜欢白色,认为白色代表洁白无瑕,他们的新娘要穿白色的婚纱,而对于红色他们则把它与血和暴力连在一起。
2.在称谓方面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尊重老人,尊重长者的国家,中国的很多谚语就反应了这个思想,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他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要多”等等,在中国的家族里面,年龄最大的往往是最有权威的,家庭中的其他成员都要以他为中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喜欢以长者自居,主动照顾比我们小的人;而在西方国家,极少有人会倚老卖老,“old”一词在他们看来是“不中用”的代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联系在一起的。
3.在感谢与赞美方面的差异
在中国,家庭成员和好朋友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而且也会感觉双方距离疏远了,中国自古就有谚语“大恩不言谢”,对于关系非常亲密的人来说,相互帮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在西方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人际关系,即使父母与子女,夫妻之间,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如子女给父母端上一杯茶或者妻子为丈夫准备一顿丰盛的晚餐,对方都会说上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更是如此,不管别人给你帮了什么忙都需要道谢,这是最基本的礼节。
中国人讲谦虚,从小老师就教我们“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所以当别人表扬我们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否认自己,如果我们接受了别人的夸奖,就会被别人认为是骄傲;但是在西方国家,当人们受到夸奖或者表扬时,他们会非常高兴地接受并且会道谢。
4.在师生和个人隐私方面的差异
在中国,师生关系是一种很神圣的关系,自古就有“师如父”这一说法,中国人主张师生之间不要太亲近,是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学生不能直接称呼老师的姓名,而是尊敬地称呼“张老师,李老师”等等,平时老师也会觉得学生给我们檫黑板或者交作业本是学生的职责,要是学生没有做的话,我们还会批评他们;但是在西方国家,学生可以直接称呼老师的名字,老师也会和学生打成一片,经常和学生一起参加各种活动,如果学生给老师檫黑板或者交作业本,老师会表示感谢,如果学生不做,老师也不生气,老师会自己擦黑板或者收作业。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状况是比较常见的,也是双方关系进一步密切的表现,因为问了年龄之后我们会用“大哥”或者“小弟”来相互称呼,如果对方是未婚,要是有合适的人选我们还可以给他介绍,通过这些双方的关系会进一步加深;但是西方国家的人却对此非常反感,他们认为这些是个人隐私,而且即使是最亲近的朋友他们也不会相互称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等,如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第二版) Unit 3中的对话“how much do you earn? Enough to live on”, “How old are you? It’s a secret.”,另外中国人熟人见面之后会问“你去哪?吃饭没有?”其实我们并不是真正地在打听对方去哪里或者吃饭没有,但是你要是这样问西方人他们可能会以为你在打听他的行踪或者要请他吃饭。
当然,东西方的差异远远不止表现在这几个方面,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如政治体制,宗教信仰以及节日庆祝方面,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或者学生遇到的现象,适当地给学生讲解东西方的差异。参考文献
[1]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第二版) 《新编实用英语》教材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
汪爱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