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与思考

  摘要:小学是孩子真正开始学习的人生第一阶段,我们经常会说从小要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以免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更多难题,小学所学习的科目中,语文学习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小学教育阶段,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条件,为什么这么说呢?由于刚刚步入校门,对文字的认识很是有限,在小学学习的科目中也只有语文课程才会教授学生识字认字的教学安排,而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认字也是学习的前提。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多少决定了小学生识字的基础,小学语文课本涉及天文、地理、科学等很多方面的知识,合理的阅读能够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小学生在阅读中发现乐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本 阅读量 现状与思考

  一、课本阅读量研究的提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规定的阅读量为,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背诵的优秀诗文为160篇,课外阅读总量应该达到100万字以上;其中,对于不同年级的要求,都有不同的具体的规定,比如,小学1至2年级背诵优秀诗文的数量为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为5万字以上。这是为小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够储存一定的知识而制定的标准,毕竟语文学科是一门语言类学科,大量的阅读和背诵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基本途径。课本阅读量标准的制定,为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者提供了参考,小学语文教材根据不同年级应该设置多少篇课文,也将依据这个标准来制定。但以上的阅读量标准并没有对小学语文课本的阅读量做出规定,只提到了课外阅读总量,究竟阅读多少篇课文才能够对语文的学习有一个促进作用,很难给出解答,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是不相同的。但是对于教学工作者来说,课本阅读量的数值是教学进度的重要的参考标准,教师必须合理掌握教学进度,才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进度与老师的教课进度是一致的。因此,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受课时的约束,在有限的课时内安排的阅读量必须适当,否则过多会造成课业负担,使学生惧怕语文学习;过少又不能使语文水平得到提高。此外,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还受其他条件的限制,比如小学生的识字任务、基本的读写能力都需要在课文阅读的过程中完成,教学方法与阅读速度也会对所需的课文数量造成影响。基于此,研究小学课本阅读量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它能够为日后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合理性提供参考标准。

  二、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现状

  语文是研究语言的一门课程,背诵是学习它的基本途径,小学是培养孩子学习学习的关键时期,小学语文的学习能提高小学生的表达能力,义务教育大纲里面提出义务教育时期小学生的阅读量至少达到100万字左右,能够背诵1500篇诗文。由于现在的小学生学习任务繁重,要学习的内容多,学习的科目也不只是语文课的学习,要达到课标要求的阅读量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帮助小学生有效地提高阅读量,增加小学生阅读的范围,就是是我们这篇文章所要探讨的。

  1.小学生阅读兴趣不足

  相比以前的教科书,现在的教科书所包含的内容丰富了很多,也有很多的改新,课本中大多都已经采用了彩色图画来更表达更真实的寓意,但小学生毕竟还是孩子,自身的定性还是很不好的,好动、爱玩、不爱学习,是小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再加上对学习没有兴趣,在学校学习的内容都是课本上的,接触的课外读物较少,就会造成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也没有良好的越习惯,就会造成阅读量的缺乏。

  2.来自家长的压力

  现在的小学生的压力是越来越大了,很多家庭现在都是只有一个孩子,对孩子也就有了较高的要求,再加上各种辅导班、才艺班的出现,家长们为了让孩子学习更多的只是和才艺,不顾孩子的感受盲目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在这种情况下就会造成学生压力大,没有精力学习,家长埋怨孩子不明白自己的苦心,不好好学习,双方都不满意,却从不考虑事情造成这样的根本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每天面对的不只是在学校的学习,就连他们最期待的周末时间也被占用了,几乎没有娱乐时间,很难静下心来去阅读,甚至会造成不爱学习、厌学的结果。

  3.其他科目的制约

  小学生压力大这个话题在近些年来越来越被认可,小学生在校期间要学习的科目越来越多,对于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语文学习的时间也被占用了,由于学习科目多,有些科目之间互相联系不大,往往是学生学到的没有忘掉得多,这个现象越来越普遍。相比以前的小学生学习科目少,对于语文的阅读有充分的时间,现在的孩子学习的内容多,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阅读语文课本,更别说是课外读物了,其他科目的学习同样需要花费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语文课本的阅读量和阅读时间。合理安排课程安排,给小学生留出一定的阅读时间,提高小学生的阅读量。

  三、对小学课本阅读量现状进行的思考

  1.课文数增多的外在因素。人教版三套教材的课文数量的变化,是由时代的变迁、教学理念的改革和更新以及教学方式的变化引起的,当然还有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在统编版教材的使用阶段,突出强调的是基础知识,还没有阅读量的概念;在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提出了阅读量化的标准;而在课标阶段,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大纲的基础上,做了更为科学合理的调整。从九年义务教育大纲修订开始,语文阅读量的制定标准目的是为提供阅读量,增加知识储备,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2.完成课本阅读量任务的内在因素。阅读量任务的完成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学方法能提高阅读效率,加快教学进度,从而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另一方面,学生的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也是重要的阅读因素;还有一些客观因素,比如课文的难度与课文的篇幅数都影响阅读教学的进度,从而影响阅读量任务的完成;此外,有些课文是需要背诵的,加上背诵的时间,阅读教学的进度就会多停留几天,以保证质量,进而也是影响完成阅读量任务的内在因素。要使阅读量真正发挥提高语文能力的作用,必须设置合适的标准,同时注意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创新,提高效率。

  本文结合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进行了相关的思考,目的是促使语文阅读量有一个合适的量化标准,通过阅读,使学生真正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又不至于造成课业负担。

  吕晓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