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高校科普讲座水平的对策思考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高校,科普讲座,对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3-02 14:37
摘要:高校是科普工作的主要阵地,高校教师队伍是最具潜力的科普讲师群体。提升高校科普讲座水平,对于推动科普工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 科普讲座 对策
一、科普讲座的主要特点
科普讲座作为科普活动的主要形式,强调通俗话和大众化,重视实效性和视趣味。当前,随着民众主体意识日渐增强,科普讲座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1.选题实用化
科普活动虽然脱胎于学术研究,然而它区别于学术研究的纯粹和无功利,指向一种实用目的。这里的“实用”具有双重含义:一是直接实用,如疾病防治、金融理财、职业规划等,可以给民众以直观的操作指导;二是间接实用,如政策解读、时事评点、文艺鉴赏等,旨在提高民众的政治素养、丰富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总之,科普讲座的价值应该主要体现在实用功能而非理论魅力上。多年来科普讲座现场情况数据显示,实用性强的讲座相比理论性强的讲座,明显更受听众欢迎。
2.知识边缘化
知识边缘化是选题实用化的必然结果。既然科普侧重于解决现实问题,那么与此无关的知识自然就变得无足轻重。如果把现实问题比作一条河,科普应该是渡河的桥,知识则是筑桥的砖,对于科普活动本质的理解,则如同桥梁的结构设计。一座桥梁之所以坚固耐用,关键在于结构合理,而不是因为使用了更多的砖。同样道理,成功的科普讲座不一定是知识含量最大的一场,却一定是能让人又快又好地过河的一场。今天知识不再作为科普的直接目的而存在。如同砖石支撑着桥梁,桥梁却不表现为砖石,知识尽管支撑着讲座,讲座却不表现为知识。
3.听众多元化
科普讲座是主客统一的信息交互行为,作为客体的听众则是科普讲座得以可能的必要条件,而科普讲座听众群体的多元化特点决定了只有重视听众需求,了解听众心理才有可能办出成功的讲座。实际情况是:由于听众的身份背景、文化水平甚至参与动机的差异,要求讲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掌握局面的能力,否则轻者让自己尴尬,重者会造成场面的失控。因此,重视听众多元化特点,无论对于最初的斟酌选题还是最后的现场把握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讲解生动化
科普讲座的听众虽然身份各异,但主体仍然是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群众。他们难以理解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逻辑。因此,生动通俗的讲解是对一场科普讲座的基本要求,也是保证讲座效果的有力武器。讲师应擅长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段,将复杂的理论知识转化成百姓易于理解接受的简单道理,既要热情洋溢,能言善辩,气场十足,又要亲切和蔼,端庄稳重,平易近人。
二、高校举办科普讲座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当下高校举办科普讲座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1.是选题内容专业化
高校科普讲座的讲师群通常以本校教师为主。笔者发现,一些讲师虽然对参与科普活动抱有热情,然而受到专业领域以及科研习惯的局限,他们常常无法设计出具有实用性的选题。他们的选题要么带有教材气质如“行政法治”,要么带有科研气质如“关于中国北方西辽河流域人类发展与环境变迁关系中的几个问题”,要么带有原理气质如“本然论研究”。显然,类似的选题至少从字面上很难看出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这样便很难引起听众的兴趣。科普毕竟不是科研,尽管高校的特殊性赋予这些讲座以必然的知识论特征和思辨色彩,此二者也应以科普目的为前提。专业化的学术研究不应成为科普讲座的内容。
2.讲授方法程式化
有些教师习惯将科普讲座等同于日常上课,将听众视为大学生,并因此导致讲授方法程式化。表现之一为照本宣科,对问题缺少深入思考,且回避与听众的互动;表现之二为章节标题层级过多,有些多达三四层。这样的设计用在大学课堂中也许没有问题,但用在科普讲座中则容易使听众产生倦怠。笔者认为,科普讲座的章节标题最好不超过两层。
3.演讲能力平庸化
与初中、高中教师不同,高校教师中绝大多数都是搞科研出身,并没有受过专业系统的教学技能训练,这使得很多高校教师并不是优秀的演讲者。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教学技能是需要重修的,然而实际情况是不少教师并不愿意把精力放在教学技巧的锻炼上,而更希望用内容本身去吸引听众。这种现象在年纪较大的教师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然而学问好不等于讲得好,即使在校学生也希望听到知识与趣味兼具的讲课,又何况身份各异的社会听众呢。出众的演讲能力是一名科普讲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遗憾的是,部分高校教师演讲能力不强甚至平庸,却是不争的事实。
三、提升高校科普讲座水平的对策思考
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高校仍然是科普讲座的主要阵地,高校教师队伍仍然是最具潜力的科普讲师群。加快提升高校科普讲座水平,对推动科普工作发展具有突出意义。仅就科普讲座,笔者提出3点建议:
1.优化选题结构。积极引导教师放下学术面孔,关注现实问题。鼓励教师选择政策解读、时事评论类题目,弱化选题的宏大叙事特征。
2.优化讲师队伍。继续完善科普讲座专家库,将专家库打造成我省科普讲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同时积极挖掘高校中有潜力的青年讲师。在讲师的选择上不片面地以职称职务论高低。
3.引入评审机制,打造精品讲座。可适当提高对讲座的经费资助额度,同时增加申报的难度,从而打造科普讲座升级版。在申报阶段,可组织专家对讲座提纲、先期演讲视频等进行综合评定,择优立项。讲座结束后对讲座总结材料(包括文字及视频) 进行评定,并以此作为再次申报的参考。
四、结语
提升高校科普讲座水平涉及许多因素,本文仅就较主要的几个因素提出一些浅见,这些意见尚有深入探讨的空间。其它诸如宣传策略等周边因素,亦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公益讲座:动人的文化景观》,刘巽达,光明日报,2012年
[2] 《构建公益讲座平台提升公民信息素养》,周立锦,河南图书馆学刊,2013年
张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