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调动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 来源:学习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叶圣陶,毛主席,语文,中职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23 09:14
【摘要】中职生素质偏低、学习兴趣淡薄,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可采取增进师生感情、改变传统、因材施教、文化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等方法。
【关键词】兴趣 关爱 改革 因材施教 结合
一企业招工,300名中职生参与面试。企业要求每人写一份自荐书,结果全部正确的不到百分之一。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生源水平层次不一致现象日益明显: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严重滞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普遍不高;再加上中职教育日益功利化、实用化,中职生普遍对专业知识比较重视,对文化课认识不足。针对这些情况,中职老师要如何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以情动人
中职学校学生大多是考不上普高的“分流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2007年16个省对45886位中职入学的新生进行数学水平测试,百分之四十六学生没有达到小学毕业应有水平,百分之五十九学生没有达到初中二年级应有水平。他们在义务教育期间遭白眼进另册,在家多责罚少疼爱。他们来职校读书,有些是为了躲避繁重体力劳动,有些则是被家长逼迫而来。主动积极不多,就是为数不多的后者,虽有学习愿望,但苦于基础太差也觉得力不从心。前两部分人由于在义务教育期间缺少关爱,致使他们胸无大志,少有进取之心,有些甚至自暴自弃,语言粗鲁,脾气暴躁。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稍有不适便口舌相讥,故意抬杠,领导老师很是难堪。
针对此种现状,语文教师必须以期待和爱的情感去教育学生,让爱在学生内心产生强大内驱力。不仅要爱好学生,也要爱差生。著名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说,他之所以喜欢语文并后来有所成就,是因为小时侯遇到了一位好语文老师,她对人和蔼,教法得当;不喜欢上数学课甚至后来放弃学习数学,其中重要原因是他小时候遇到了一位不好的数学老师,他脾气暴躁,教法简单。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自由发挥。皮革马力翁效应证明,用心灵可以塑造心灵,用情感可以陶冶兴趣。只要有爱心,就能同学生进行思想上、情感上交流,就能将同学们原本不喜欢语文的心态因喜欢老师并受其感动而移情于老师的语文课。这就是所谓“爱屋及乌”、“亲其师,则信其道。”不爱学生,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就会带着厌学情绪来上语文课。在课堂上搞小动作、看课外读物、讲话、睡觉,根本没有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师生之间如果缺乏心与心的交往、没有情与情的对流,就不可能形成和睦的课堂气氛,学生在心理上当然会感到厌倦,对学习也就会丧失兴趣。魏书生老师认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学生都要坚信他脑子里有好学上进的一面。他教语文之所以越来越轻松,重要原因在于他把每位学生都当成了自己的助手而不是对手。学生在平等、友好、宽松的气氛中学习语文,当然很有兴趣。
改革传统
语文课教学效果不太好,教材限制是一重大原因。中专语文教材是国家统编,由于统编教材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教师为了实现教材编制者的意图和应对质量评价,所以,作为教学活动主导者的教师难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学术水平、知识结构、经验阅历、兴趣爱好以及构建学生职业素质的实际需要等对教材进行有效扩充和删减。教师教的学生用不上,学生用得着的教师不能教,老师津津有味学生却兴趣索然。教师艰苦劳动、辛勤付出,学生却收获甚少。另外,传统语文教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加上许多程式化的条条框框,导致课堂拘谨有余,活跃不足。
中职学校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其进取心远不如普高生,如果职校语文课再按老一套办法上,很难有所收获。新《语文大纲》里说:“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所以语文老师只有集思广益,开拓多条渠道、采用多种手段,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改变职教语文教学的尴尬处境。可多多指导学生办学习园地,指导学生自行设计、组稿、排版出国庆、元旦等节日专刊。故事会、擂台赛等活动组织好了效果也不错。这样一来,既可以融洽师生关系,又可以锻炼学生能力,增长学生知识。例如我校开展的歇后语比赛、小报比赛,学生参与率达百分之百,连平时上课很少发言的同学,积极性也非常高。由此看来,只要组织得法,内容合适,课外活动不失为一种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好形式。
人类社会近几十年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的深刻变化注定了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知识化时代”、“学习化时代”。这就给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课题,那就是: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手段、教育方式,不能再囿于仅仅教给学生固化的知识,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个性化教育和特色教育,使教与学双方都能更好地应付“知识化时代”与“学习化时代“的需要。
因材施教
中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有一定的综合能力,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语文课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调查显示,企业对人才最看重的几个方面是:职业道德与工作态度、专业操作技能、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态度、相关专业知识、文化知识与人文素养、组织协调能力。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初中时学习成绩就很不理想,他们学习基础差异较大、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法较差、学习自信心缺乏。对此,中职学校的语文老师必须要调整好心态。普高中尚有“不求个个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提法,更何况我们中职呢?
学生进得校来有进步有收获就是好的,就值得肯定。现在就读中职的学生多数来自乡办中学,由于学校师资设备等原因,部分学生和家长不同程度地存在混三年完成义务教育的思想。在城镇初中毕业的由于近年来择校生猛增,班额暴满,80、90人一班是常事,有些班甚至与梁山好汉相当。正常的教学常规都难以保证,怎谈得上“因材施教”。中职学校班额普遍不大,具有“因材施教”的优势。不搞齐步走,不搞一刀切,多鼓励少指责,有进步就肯定。课堂上从未发过言的有了第一次就是进步,从不交作文的尽管只写了个开头也值得肯定。中职学生多数存在自卑心理,我接手的数控班第一个学期敢站起来朗读课文的极少,更不用说即席发言,争论问题了。开了头就是好的,读得怎么样暂且不管。老师在处理教材上也从实际出发,有些该降低难度,有些该扩展知识,因人而异,灵活掌握,以学生能接受、可接受为前提。正如大教育家陶行知所说,他之所以办教育就是为了“让人人都有面包吃,人人都有水仙花看。”
文专结合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天生重要。”之所以说语文天生重要,是因为语文学习不仅仅可以获得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而且与人的精神、情感塑造、以及对提高人整体素质都有着密切关系。《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一文关于课程性质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级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段文字充分说明了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毛主席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中职计算机班的学生无疑是以计算机为主,如何使学生正确处理专业学习与文化学习的关系,并使其能于在校期间保持对语文学习兴趣呢?我们的做法是将语文知识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使学生觉得语文知识对计算机专业是有用的,巩固他们上好语文课、学好文化知识兴趣。如我们结合学打字,讲汉字的结构,偏旁部首;结合电子邮件练习书信、公文等应用文的写作;临近毕业练习写自荐信,做到逐个批改。通过结合专业学习,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职学生是现阶段中等教育中一支弱势群体。用人单位蔑视他们,社会轻视他们,部分老师不能善待他们,他们自己也未能正确看待自己。几年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这样做了,对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还不尽如人意,摆在中职学校师生面前的路还很艰难。好在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江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努力办好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篇大文章。现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虽然有了发展,但总体来说还刚刚开始做。各地各部门要狠抓它十年、二十年,必大建成效。”为此,我们对未来的职业技术教育充满信心,也对我们从事的中职语文教学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著作:杨成章 著.语文教育心理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
著作:胡德海 著 教育学原理.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年
胡敏(重庆教育管理学校四川重庆4000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