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和谐课堂

  • 来源:学习导刊
  • 关键字:意志力,实践
  • 发布时间:2014-12-23 09:42

  【摘要】和谐的课堂是一个成功的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和进步的场所。和谐是处在动态中的,相对的辩证的统一,因此它是活的,不是固定的,随着课堂的情况不同而相应不同。让课堂和谐起来,教师应该多努力

  【关键词】和谐 辩证主义 对立统一 相辅相成 五导方式 中道

  国家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社会方方面面都要响应国家的号召,也要在各自的领域里和谐。对学校而言,自然是课堂和谐了。我们先来看看“和谐”是怎么解释的: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是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颇具有哲学色彩。说到底,和谐是人类相互之间和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本质。所以,千百年来,无数人曾直接或间接地提出过和谐这个词来,而且人类也一直在努力去做。

  上面是从大角度大方向去理解和谐,回到教育本身,从上述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来达到“和谐”这一目标,老师与学生必须要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这就很明显了,以往课堂上教师满堂灌,学生眼睛与耳朵满堂跟着乱动的方式肯定满足不了和谐这一定义的;而且这种填鸭子式的教学方式也令我国教育陷入了死胡同。众所皆知,我国的学生学习模仿能力强,创新能力却低下,有时被称为高分低能,这种结果的根源就来自于错误的教育方式,也即没有实行和谐教育所导致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和谐教育呢?笔者在借鉴他人的经验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此为抛砖引玉。

  一.课堂外

  课堂外的准备功夫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所谓的和谐只能一时出现或者根本不能出现,此之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或“磨刀不误砍柴工”。那么要准备些什么呢?

  第一,台上是老师,台下是朋友,尽量做学生的大朋友,这是情感基础。中学生在这种年龄阶段比较渴望友情,对于师生间亦师亦友,他们更加在乎、重视。他们每天面对的是同等的同学间友情,生活的影响是最大的;而精神层面上,他们更希望有这样一种地位稍微不一样的师友情,可以说,朋友式的老师是家长与同学综合体。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多做学生这种综合体朋友,以此更能实现教育的目的。

  第二,备课是关键的一环。每个教师的备课各有千秋,不能强求都一样,但如果能考虑以下几点,可能会对课堂有些帮助。笔者比较赞成某中学一位老师的五导方式:1、导趣。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有趣的开场白能够做到,全堂幽默的讲课语言能够抓住学生的眼球和心扉。2、导法。教无教法学无学法,如果让学生做到从“学会”变成“会学”,哪这个教师就是非常成功了。3、导思。引导学生去思考相关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知识体系去解决问题。4、导动。理论重要但实践更重要,因此引导学生怎样应用书本的知识亲身实践一番也是很重要的。5、导创。创新思维培养是我国教育一个薄弱的环节,所以要注意多往这个方向努力。

  二.课堂上

  课堂是实现和谐教育的舞台,前面做了那么多的准备工作,最终还是要在课堂上落实,因此课堂这一环是关键和决定的一环。和谐的课堂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1、相同相成:明显的,虽然教师与学生是对立事物,但对立中也有统一,这就是他们的“相同”,这个“相同”就是我们常挂在口边的“传道授业解惑”中的“道”与“业”了,用现代流行术语所说,就是“情感目标”与“知识目标”。因此一节课的开始,教师须先向学生展示这两个目标,这是老师与学生的相同点,学生提前知道了就能为“相成”做铺垫了。

  2、相辅相成:传统的教学上,教师是主学生是辅;而现代教育理念上,强调的是学生是主老师是辅。其实这两者都是走两端,不是此就是彼的做法最终会不伦不类,难以成功。千百年来,孔夫子教导我们要走中道,近现代马克思教我们不走两极,道理上可能都懂了,但实践起来还是落在两头。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是主也都可以为辅,视当下来定,没有规定谁的作用大小应该怎么样。笔者曾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做试验,有时候上那一堂课自己表现的很“强势”,学生根本没有插话的余地和机会;有时候又表现比较“弱势”,让学生课前先预习然后试着提出他们的见解和意见,课堂上他们轮番提问题,笔者“被动”地回答,像新闻发布人被一群记者围住发难一样。从学生反应和练习所显示的效果来看,总的来说,后者更好一点。至于为什么只是“一点”而不是“一些”,因为这是摸索阶段,做法还很不成熟,效果自然要打折扣了。

  3、互助合作:一件事的成功,必须有赖于各方面的通力合作,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在实践操作上,有些老师就没有考虑过这一点,他们会认为在一节课上教师是“领导”而学生是“下属”,教师叫做什么就该做什么,不能有任何别的动作和言语,这就只看到对立双方的“对立”一面而看不到“统一”那一面。教师在本学科领域总的来说自然比学生要强,但“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几十个“臭皮匠”自然会提出让“诸葛亮”头疼和没办法解释的问题,这实际上学生帮教师及时更新和往更深更广层次去发展教师的视野和专业知识,这难道不是一种互助合作的形式吗?

  4、互利互惠:不言而喻,教与学,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了道理和专业知识,而教师也从学生那里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双方都得到了“利”和“惠”,因此教师应该多从怎样授给学生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正确的人生观这一角度出发去备课,出发点好了,方法对头了,结果自然会出来了。

  5、互促互补:大多数教师其实比学生多的是专业知识,其他并不一定比学生强。课堂上,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看起来是怪问题或联系不大的问题等等,如笔者在上“洋流”哪节课内容时,有学生就问为什么南半球的高纬度地方是海洋而北半球是陆地,笔者就解答不出来,因为这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是不需要去问的,自己从来没有去思考过这个问题,自然回答不了。我们纵观科学史,几乎所有的新知识都是在这些理所当然的“公理”思考和“背叛”上出现的,因此学生的提问,就是促成新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如果能够认真对待,自己的专业技能必然会提升起来的。当然,学生有时提出的问题和回答问题确实是错误百出,不合逻辑的,这对于正在学习阶段的他们是再正常不过了,教师一定要容忍这一点,并要正确的引导。

  6、共同发展:上面所有都做到了,对立双方必然会走向“统一”,亦即走向和谐之路了。

  赫拉克利特认为,和谐产生于对立的东西。教师与学生是教育上对立的双方,和谐必然能够产生,这是理论所保证的,至于现实上是否能实现,关键的就看教师如何去实施了。

  曾庆华(雷州一中广东省湛江雷州市524200)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