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与异化在西方翻译学研究领域中的发展历程
- 来源:学习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荷马,翻译,英国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23 13:38
【摘要】本文以《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一书为基础,查阅相关文献,纵向研究归化与异化在西方翻译学研究领域中的发展历程,从归化与异化的发展前奏、起步、高潮三方面进行综述,清晰完整地阐述了归化与异化在西方翻译学研究领域中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归化;异化;西方;发展历程
西方翻译学研究领域首次将归化与异化这两个词语作为翻译学术语使用,此后二者作为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在西方翻译学研究领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杰里米.芒迪〔英〕所著的《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在西方翻译学研究领域中占重要地位,广获欧美高等院校采用,是翻译学的入门教材。本文以此书为基础,以代表性的翻译学者为单位,按时间顺序,对归化与异化在西方翻译学研究领域中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
一、归化与异化的发展前奏
归化与异化属于两种翻译策略,从跨文化交际层面发展了翻译理论。直译与意译是两种翻译方法,从语言技术层面对翻译进行了研究。可以说归化与异化是直译与意译的发展,直译与意译是归化与异化的前奏,所以探索归化与异化的发展历程,必须从直译与意译的研究开始。
1、西塞罗、圣哲罗姆(公元前1世纪—公元4世纪)
“字对字(直译)”与“意对意(意译)”之分始于公元前1世纪的西塞罗与公元4世纪晚期的圣哲罗姆,这一区分形成了数世纪以来直至今日所有重要译论的基石。西塞罗在其《最优秀的演说家》中介绍了他的翻译方法,他说:我认为没有必要追求字对字的翻译,而应该保留语言的总体风格与力量。”可以说,西塞罗是不赞同“字对字”翻译的。
圣哲罗姆也同意西塞罗的观点,在其《论普通文本的最佳翻译》一信中,明确主张:我所采用的都是“意对意”的翻译方法,而不是“字对字”的翻译方法,当然《圣经》的翻译除外。由此可见,“直译与意译”、“内容与形式”之争便始于此。
2、考利、德莱顿等(公元17世纪)
阿莫斯说,17世纪的英国在翻译理论方面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考利、德莱顿等翻译家。考利在《品达歌集》一书的前言中对“逐字忠实地转译成法语或意大利语散文”的诗歌进行了批驳,他甚至提议使用“拟作”这一术语来描述极端自由的翻译方法,他认为这种自由的翻译方法并不是要让译者胜过原文,相反,它是要让原文的“灵魂”得到最好的再现。
德莱顿在其译作《书信集》的前言中,将翻译分为三类:逐字译、意译、拟作。他即批评“逐字译”又批评“拟作”,建议使用“意译”。总之,17世纪的英国翻译家大都反对直译,而提倡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意译,此时以归化翻译为主导。
二、归化与异化的发展起步
1、施莱尔马赫(公元19世纪)
德国翻译家施莱尔马赫在其《论不同的翻译方法》中,认为翻译的真正问题在于如何协调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他跨越“字对字”、“意对意”等问题,认为摆在译者面前的道路只有两条:译者要么尽可能地不打扰原文作者,让读者向原文作者靠拢(异化),要么尽可能地不打扰译文读者,让原文向译文读者靠拢(顺化)。他首次提出顺化(相当于后来的归化)和异化这两个概念,并认为要让读者向原文作者靠拢,赞成异化策略。
2、弗兰西斯.纽曼(公元19世纪末—20世纪初)
此时英国学界以倡导归化翻译为主,但是英国的弗兰西斯.纽曼在有关荷马作品翻译的论述中,主张译者应有意识地运用古语翻译荷马,以强调作品的异质性,并认为自己这样做是为了拥有更多的读者。由此可见她提倡异化策略。
三、归化与异化的发展高潮
1、奈达(公元20世纪60年代)
奈达在其众多结构主义论著中多次提出了归化翻译理论,从而构建了一个结构主义归化式翻译理论体系,自此西方翻译学领域开启了对归化和异化之争的高潮。奈达认为归化翻译理想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具体地说,归化翻译原则就是在词汇、语法、语义等语言学的不同层次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只求保存原作内容,用译文中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这个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
2、伊万-佐哈尔、安托瓦纳.贝尔曼(公元20世纪70—80年代)
以色列学者伊塔玛.伊万-佐哈尔提出了多元系统论,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归化与异化做出解释。法国理论家安托瓦纳.贝尔曼对通过“顺化”的翻译策略来排除翻译中的异质性趋势,感到十分痛心。他说:“翻译行动恰当的伦理目标是原原本本地接受异质性。”这种观点似乎对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策略产生了影响。
3、劳伦斯.韦努蒂(公元20世纪90年代—今)
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在其著作《译者的隐身》中首次结合了归化与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来讨论译者的“隐性”。他大力倡导异化,将其视为“一种对目的语文化的价值观种族偏理性的压力,显示了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异质性,把读者推到国外。”他认为归化主导了英美的翻译文化,其根本原因是要以西方的意识形态为标准,在英语中形成一种外国文学的规范,归化的本质是西方殖民者进行文化殖民的手段和工具。韦努蒂对归化翻译提出了质疑,并提出翻译目的不是在翻译中消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是要在翻译中表达这种语言上和文化上的差异。
四、结语
在西方翻译学研究领域中,对归化与异化的研究可谓由来已久,然而系统介绍归化与异化在西方翻译学研究领域中发展历程的研究资料却并不多见。本文以杰里米.芒迪〔英〕所著的《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为基础,查阅相关文献,对归化与异化在西方的发展历程进行综述,从归化与异化发展的前奏、起步、高潮三方面,清晰完整地阐述了归化与异化在西方的发展历程及演变。笔者期盼,在翻译实践中,译者能将二者相互补充运用,最终呈现出优质的译作。
参考文献:
[1]杰里米.芒迪〔英〕著.李德凤等译,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文中涉及国外翻译学者姓名及翻译学专有名词的词汇均出自此书)
[2]朱安博,归化与异化: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百年流变[J],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9(5)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张建宇(1989.10—),男,河北邢台,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级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
第二作者:范一博(1989.02—),男,山西太原,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级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会计学
张建宇 范一博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