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构建

  • 来源:学习导刊
  • 关键字:大学生,校园文化,消费
  • 发布时间:2014-12-23 09:17

  【摘要】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构建,是提高全民族生态道德水平的基础工程,可以带动和加快全体公民生态道德素质的提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构建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资助《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课题编号14JDSZ3025)的阶段性成果。

  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中心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后,便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党的十八大报告又系统完整地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阐述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了生态文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及实施必然要求提升公民的生态道德素质,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和后备力量,高校必须对他们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构建的重要性

  (一)构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很多高校只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而忽略环境普及教育,这是远远不够的,高校推行的素质教育就是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有对美和道德上善的辨别力。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不仅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依据。因此,高校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要培养具有较高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的人才外,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使学生自觉承担起对自然环境的道德责任,这不仅是完善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构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重大战略思想。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高校培养的人才除了成为某一行业的专家外,还应该具备与其职业活动和生活方式相关的自觉环境保护意识。大学生是具有较高思想觉悟和文化素质的公民群体,承载着未来社会发展的重任,通过生态文明教育,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然观、科学的发展观,规范自觉的生态行为,提高生态道德修养,因为,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状况,将会直接影响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是带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引擎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将是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带动全体公民提升生态道德素质的主要力量。如果大学生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并且内化为良好的生态保护行为,他们的力量将能很好的带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公众的生态素养普遍提高,生态价值观得到了普遍认可,和谐社会才能顺利实现。大学生是未来各个行业的支柱,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栋梁,大学时期正是他们形成稳健、健全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可以激发他们保护生态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将意识状态转化为行动,有助于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对公民形成榜样示范效应,从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带动作用。

  二、影响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构建的因素

  (一)生态文明教育机制的缺失制约着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构建

  长期以来,高校的教育机制以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为目标,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学会承担社会责任,却忽略了教育学生尊重自然、承担人类未来发展的责任。高校没有把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列入培养目标,对于当前严重的环境问题,还停留在环境知识的传授上,缺乏生态道德教育的习惯养成及价值观的培养;传统的教育模式没有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到教育体制中,更没有将学科与生态文明教育进行有效整合,使学校的思政教育与生态环保相脱离,制约着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构建。

  (二)社会公众生态意识淡漠制约着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构建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公众的生态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养,公众的教育本应是大学生养成良好生态行为的有效途径之一,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大量的环境污染问题仍不断困扰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治理赶不上污染速度的现状提醒着我们,保护生态并未成为社会公众的共识。社会公众整体生态文明意识淡漠,没有形成较好的社会氛围,很难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起到积极作用。

  (三)大学生的个人因素制约着生态文明意识的构建

  大学生对生态知识的认知程度不高,他们对生态方面的认识仅仅停留于问题表面,缺乏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入思考,他们的知识来源,很大程度上来自大众传播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大学生生态道德意志较为薄弱,不具有较高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没有上升为自觉地生态行为习惯;大学生群体在生态问题上存在个体差异,而且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崇尚社会存在的高档消费、奢侈品消费等不良消费行为等方面,都制约着生态文明意识的构建。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构建的路径探讨

  (一)在关注生态文明现状的同时构建相关知识体系

  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现状教育,让他们了解当前环境承载能力、温室效应产生的生态危机,在提升他们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度,增强他们危机感的同时,必须加强高校的知识体系建设。首先,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体系的各个环节,开设生态文明教育的公共必修课,加强教材建设与师资培训。其次,聘请生态环境方面的专家教授做相关的专题讲座,结合实际的生态环境现状、未来发展趋势促使学生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中去。再次,高校教师应该发挥理论科研优势,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查,结合实际完善的生态文明理论,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

  (二)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要深入到实践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真实,从实践中深化认识。首先,鼓励学生参与社区的环境卫生工作以及在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爱鸟周等科普宣传日开展环保签名承诺、环保交流会等活动。其次,利用寒暑假开展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带着生态环保的课题去调研和宣传,在实践中提升生态文明意识。第三,实践课可以组织学生走向户外、走进社会,去生态企业、绿色社区等地方考察参观,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第四,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节约用水用电、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不乱扔生活垃圾、不破坏校园绿化环境等。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社会效应。

  (三)在校园文化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

  校园文化是展现学校形象、提升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载体,也是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要利用校园宣传、课堂教育、网络服务等形式,抓好学生生态知识的普及工作,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还可以通过开展有关生态文明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征文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参与生态环保活动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学校作为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建设学校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既可以体现生态道德的要求,又能使学生在生态道德建设中陶冶情操。

  (四)在消费理念上倡导合理适度的消费

  消费问题是环境危机问题的核心,环境的破坏,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密切相关。健康、适度的消费是校园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表现,因此,在生态意识的构建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生态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节制己欲、保护资源、绿色消费、减少污染,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反对高消费、超前消费,纠正消费中存在的虚荣攀比、放任不节等不健康的消费行为,主张勤俭节约、经济实用的消费,培养他们的生态意识从身边一点一滴的环保行为做起。

  在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社会人才的重要基地,理应积极遵循生态文明自身的规律,寻求生态文明意识构建的有效途径,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和先行者,这对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丽鸿,孙大勇.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2]刘丽娟.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生态文明建设【D】.安徽大学,2012.

  [3]陈永森.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3,(4).

  [4]刘华凤.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3.

  [5]薛建明.生态文明教育进高校的必然性及其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0,(8)

  作者简介:

  唐洪(1981—)女,湖南慈利人,管理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唐洪(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