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指导性鼓励性作文评语写进学生心里

  • 来源:学习导刊
  • 关键字:相依为命,孤独,静默
  • 发布时间:2014-12-23 15:15

  【摘要】师生之间交流的内容很丰富,有信息交流、情感交流、技能交流等。教师写指导性鼓励性作文评语是促进师生间信息、情感、技能交流的重要手段。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想实际写出新颖、恰当的指导性鼓励性作文评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点石成金”的奇妙效果。

  【关键词】作文评语指导鼓励 学生 探究

  作文难写,“难于上青天”,这是学生内心的苦恼;作文难教、难改,费心费力不讨好,这是教师群体的感叹。面对作文这座“大山”,教学双方均表现出了畏难的情绪,陷入了困惑的境地,这是普遍存在的事实。作文教学到底怎么了?这个问题确实值得语文教师作深入思考。

  近年来,笔者围绕这一沉重话题进行了一些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通过学习、反思,本人大致了解了传统作文评价方面存在的一些缺陷和弊端,感受到了改革作文评价内容和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尝试写指导性鼓励性作文评语这一方式,本人也初步品尝到了探索实践带来的甜头,初步感受到了教学尝试带来的可喜变化。

  现将笔者的粗浅认识和具体做法分项陈述如下,敬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一、传统作文评价的缺陷

  1.评价角度单一化

  传统的作文评价角度往往比较单一,偏重于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作文过程的评价。常常是就文论文,就事论事,而对学生情感、态度哦、价值观方面的变化缺少关注甚至是置之不理,忽视了学生在完成一篇作文过程中付出的辛苦和承受的煎熬。一句话,作文评价对学生缺乏起码的人文关照。

  2.评价语言模式化

  传统的作文评价,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写评语,教师的评语基本上固定在诸如“符合题意”“中心集中明确”“详略恰当”“结构完整”之类的套话、空话上。试想,一个学生在三年甚至更长时间里,每次看到的都是教师“一成不变”的评价语言,哪里还有什么新鲜感可言?恐怕更多的是对教师水平的怀疑,是对作文厌恶感的与日俱增。

  3.评价内容贪多求全。有些教师写评语时面面俱到,这个想提醒,那个也想强调,颇有“隔靴搔痒”的嫌疑

  结果是哪个方面都没有突出,投入的精力多,引起的共鸣少。

  二、笔者写指导性鼓励性作文评语的案例举隅

  【案例1】有位学生写了一篇题为《向你介绍我.》的作文,文中流露了内向的性格给她带来的种种尴尬和烦恼,为了开导她,我写下了这样的评语:静默是一种震撼人心的美,它里面包含着最深沉最丰富的思考,寄托着最执着最闪光的追求。你喜欢那山脉吗?!我也喜欢!!!

  【案例2】

  十几年前,我曾带过一届因没有考上高中普通班而不得不进入“内招班”的学生。开学不久,我就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明显感到班内大多数学生普遍存在“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作为班主任和语文教师的我,面对这种情况,当时真是心急如焚。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一个同学在一篇题为《我的出路在哪里?》的周记,文中叙述了他自进入内招班后遭遇的冷嘲热讽和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字里行间充溢着前路迷茫、动力不足、知识无用等悲观情绪。针对这一情况,我不失时机地在他的周记中用一副对联写下了如下评语:普招班榜上无名,内招生脚下有路。横批:事在人为。在班会课上,我把他的作文读给同学听,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也把我的评语写在了黑板上,让全班同学都从中受到了启迪,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案例3】

  班上一位同学的母亲几年前因病去世了,而父亲又为维持生计不得不远走他乡常年在外打工,他只能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尽管奶奶对他疼爱有加、百依百顺,但也无法消除他对过世的妈妈的思念和对在外打工的爸爸的呼唤,时间久了,他的孤独感越来越明显。在他看来,自己就是一个无人疼爱的多余人,后来,他越发沉默不语了,性格倔强而又任性,容易感情用事。他在一篇题为《我到底招谁惹谁了?》的周记中,流露出对爸爸的怨恨和对奶奶的厌烦之情,作为班主任,我感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为了安抚他受伤的心灵,我写了这样的评语:是的,你没有招谁惹谁,但他们又有谁错了呢?你说你孤独无助,难道爸爸和奶奶就不孤独吗?再说,孤独并不一定就是坏事,要成就事业还须耐得住寂寞!上帝给人的恩赐不会是完美的,有一部分需要我们自己去创造。你说对吗?

  【案例4】

  一位同学曾经写过一篇作文,题目是《铭刻在记忆深处的》,文章的中心内容是回忆当年亲眼目睹姥姥离开人世时的难忘时刻。该文描写细致,语言流畅,感情真切,读后令人动容。可惜情绪过于哀婉、伤感,甚至有面对“天崩地裂”时的极度绝望。沉思良久,我郑重地写下了如下评语:从你的作文中,我感受到了你的孝心。但新陈代谢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生命的消失同样是无法更改的轮回。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远无法复制。改变能改变的,坦然接受无法改变的,好吗?

  三、对写指导性鼓励性作文评语的几点思考

  1.评语中要倾注真感情。教师要善于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所思所惑,写出既充满人文情怀又文采飞扬的恰当评语,从而搭建起能够沟通师生间情感交流的桥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的真心诚意,促使其在“亲其师”的前提下乐于接受教师的谆谆教诲。因此,教师在评语写作时切忌流露出一丝一毫的假意应付的态度,更不能对学生表现出不耐烦或颐指气使的姿态。

  2.评语中要传递正能量。“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当下中国人已经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人和事贴上了“正能量”的标签。这就要求教师在写作文评语时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他们多些积极态度,摒除消极的情绪,乐观健康地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靳健、石义堂:《现代语文教育学》,甘肃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2]姚留国:《批改作文的新尝试》,《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6期

  康祯成(永登县祁连山学校730301)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