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数学回归自然
- 来源:学习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数学,知识,自然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23 12:03
数学源于学生的自然生活,生活中充满着自然的数学知识。数学的教学过程就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一切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一、创造自然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给数学活动一个自然的切入点。
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3个,9÷3=3(盘);(2)每盘放9个,9÷9=1(盘);(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5)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自然而然地接受新知识。
二、尊重学生的自然生成,给学生的自然生成营造氛围。
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吐露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是这样进行预设的: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同学们有过预习并经过思考,纷纷发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边的高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斜边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相邻的两条边的夹角有关。”由于前三个问题我都有预设,而第四个问题超出了我的预设。尽管有些胡思乱想,但我认为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很有价值,因此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并举出生活的实例来验证。结果,学生探索热情高涨,自然而然对平等四边形的面积的内容掌握的更为牢固。
三、捕捉自然地生活现象,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自然联系。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1、全买团体票:(28+150)×20=3560元2、不买团体票:28×30+150×15=3090元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20+(150-2)×15=2820元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解决生活中找到的数学问题的知识和方法,自然而然地再应用到生活中去。
四、利用多种活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自然想发言、爱发言。
用活动课的方式上数学课,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在课堂上,老师设计活动、游戏总是能激发他们的欲望,使他们想发言,愿意发言,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做学习的主人的快乐和自豪。记得一节活动公开课,教室后面在座的听课老师一大片,孩子们有点紧张。有的孩子即使有了自己的想法,也不一定想表达出来。我好像看透了他们的心思,于是幽默地说:“我们现在玩一个“过期”的游戏”。孩子们一听非常纳闷,于是我及时解释说“过期”的游戏就是“过7”的游戏,遇到含有7的或者7的倍数都要说“过”。孩子们哈哈直笑,在非常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了游戏,这时候我发现同学们不愿说话的也开始活跃了,原来不敢说话的也打消了顾虑。课上学习也能提出不同意见,并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争执。最后分组讨论、探索,最终得出了统一答案。
五、创造对话环节,使学生的思维自然开放。
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在“课堂超市”环节中,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我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篮球95元/个,排球50元/个,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买4个排球和6个篮球共要多少钱?”。这样的数学问题,没有用新教材的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只有这一种“95×6+50×4”,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们却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法:(1)95×6+50×4;(2)(95+50)×4+95×2;(3)(95+50)×6-50×2通过“课堂超市”展示,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使我们的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自然结合,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何乐而不为呢?为了使数学更接近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自然而然也就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徐庆龄1 武春霞2 (1 济宁市兖州区夏家村小学;2 济宁市兖州区实验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