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区管理模式探析

  • 来源:学习导刊
  • 关键字:居委会,素质
  • 发布时间:2014-12-23 12:36

  【摘要】有效稳定的社区管理模式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通过研究当前我国社区管理现状,发现社区管理存在职能过多,主体单一且工作被动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以国内外的社区管理理论和经验为依据,结合我国社区管理的实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主体多元化、主动出击、明确职权、重视人才等措施。让社区管理服务到家,促进社区管理有效而稳定的进行。

  【关键词】社区管理 居委会 职权

  前言

  一、我国社区管理模式的发展史

  我国早期实行公有制经济。社区管理模式是以单位制管理职工为主,街道-居委会辅助管理闲散人员。使得城市生活高度政治化,居民失去自主权。改革开放后,非公有制经济飞快发展,体制外有了自由流动的资源。职工不再受单位的控制,政企逐步分离。随着单位制的解体,社区管理转为以街道-居委会为主体管理居民的模式。[1]

  二、改善社区管理模式的紧要性

  单位制解体后,社会职能下放给街道和居委会,但其控制力与整合力远远不够。且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失业率高及环境恶化等社会问题凸显,街道办和居委会的管理服务不断增加,形成“小马拉大车”的局面。原有的街道-居委会社区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必须尽快改善,加强对社区的管理。

  三、当前我国社区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有:

  (一)职能过多,权不到位

  街道-居委会社区管理模式要求街道办与居委会之间只存在指导与协助的关系,但目前两者已成上下级关系。一是因为单位制解体后,社会职能下放,街道办难以应付,就下放给居委会超职能工作。二是居委会的经费来源于政府,长期受制于政府。导致居委会承接的职能过多,却没相应的权力。让居民感到“办事无门”的无奈,也让居委会感到“形同虚设”的尴尬。这降低了办事效率,使居民产生了不信任感。[2]

  (二)主体单一,资源流失

  在社区管理中,本来区政府、街道办和居委会相互联系合作。随着职能的下放,区政府与街道办的工作重心远离了社区,居委会一直扮演管理主体的角色。如今居民对治安、教育、卫生、养老等生活需求,单靠居委会供给已不切实际。目前我国社区管理还未成熟。在社区驻入的学校、医院、物业等企事业单位及非政府组织常游离于社区管理之外。社区有着丰富的资源,却往往因居委会的能力有限而得不到开发利用,导致资源流失。

  (三)工作被动,居民失参

  居委会的工作被动,内部原因是成员老化,专业性不强,限制了工作的开展。外部原因有二,一是居委会依赖于政府,受制于政府,限制了社区自身的发展。二是居民失参。居民失参的原因是:第一,居民认为居委会是全能的,忽略自身的权力。第二,社区工作与居民的利益关系不大,居民不关心。我国社区是按“便民利民的居民自治管理”的原则划分,具有后天性,并无社区记忆,居民感受不到归属感。[3]

  (四)缺失人才,非专业化

  由于政府给的编制名额少,提供的工资福利少。居委会大多由退休工,临时工,老龄妇女等热心人士组成。他们的素质参差不齐,且偏向老龄化,非专业化。随着居民的异质性的增强,社区工作越来越繁杂。要求精通社区管理服务的专业化人才,用科学系统的方法解决。所以要重视社区人才缺失的问题,加强专业的培训,让社区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下去。

  四、改善社区管理模式的途径

  (一)轻装上阵,明确职权

  解决居委会身兼多职,权力不到位的尴尬问题,就要通过明确职权,即街道办行使行政职权,居委会行使自治权。居委会“不再与街道签目标责任状”,.可拒绝不合理的行政摊派工作。街道办需居委会协助时,要同时移交相应的权力和经费。[4]居委会内部分工要明确,一部门负责社区自治,享有经济自主权;一部门负责协助街道办工作;一部门由居民代表组成,行使监督权。形成“三权鼎立”的局势,让居委会轻装上阵,回归自治。

  (二)主体多元,共享资源

  社区管理主体多元化是指由政府机关、街道办和居委会协同负责社区公共事业管理工作,非政府组织负责公益性服务,企事业单位提供商业服务,满足居民高层次的需求。多元化主体各有所长,又互补其短,推动社区实现居民“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孤有所抚,残有所助,贫有所济,难有所帮。”.使资源达到“最佳价值”,也使社区各方力量凝聚成一股绳,为社区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5]

  (三)以“人”为本,主动出击

  在社区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政府机关及街道办应把社区拟人化,“放手”让社区自己“走”。同时居委会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主动出击,让社区的管理与服务做到家。广泛开展关乎居民切身利益的服务,如完善公共设施,提高物业及环境的质量;促进文化、体育、卫生等公共事业的发展;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建立阳光透明的机制,为社区的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增强居民的归属感,促进社区的整体发展。[6]

  (四)重视人才,加强培训

  就整个社区的发展而言,社区领导班子就是“CPU”。政府应加大对社区管理人才的建设,通过招聘、上级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引荐人才下到社区,加强专业的培训,组建成年轻且专业化的团队,让他们结合自身资源在工作中作出突出的贡献,带领社区居民建设和谐美好的家园。

  五、结语

  1987年城市社区服务在中央政府的推动下发展起来,到如今社区已有了自己的管理模式,虽然存在职能过多,主体单一且工作被动等问题,但随着社区管理的地位日益凸显,国家加大了扶持与规范的力度,相信我国社区会更好更快的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杨宏山.市政管理学[M].(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7:211-213

  [2]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251

  [3]李建斌、李寒转:转型期我国城市社区自治的参与不足:困境与突破[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34

  [4]何海兵.社区制的理论、实践与思考[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30

  [5]徐勇、高秉雄主编:地方政府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226-228

  [6]林尚立:社区民主与治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9

  作者简介:

  王薇,河池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女,1983年9月,广西区宜州市,壮,研究生,讲师,社会学。

  王薇(河池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