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组合作法在士官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 来源:学习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学员,任务,发言人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23 09:23
【摘要】根据士官计算机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在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法,并阐述了具体操作步骤,旨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员学习的趣味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士官学员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组合作法 士官教学 学员主体
小组合作法是指教员为了实施某个课目的教授任务或进行某项主题学习活动,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任务的特点,根据学员性格特征、学历能力、原有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对全班进行分组,通过资源共享、互助合作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由于士官学员入学前的工作环境和知识结构各不相同,从而造成一个班学员的计算机基础和学习理解能力存在较大差异。若实施单一的任务驱动法不能使教学效果在每个学员的身上得到最好体现。因此,有必要在实施任务驱动法的同时结合小组学习法,为小组内的每位成员根据其自身的不同情况分配不同任务。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这种模式可以鼓励每名学员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和理论研究,笔者总结在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法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成立小组责任分工
根据学员的知识基础和特长划分小组,一般根据班级人数,每4-6个人一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小组组长,小组组长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品质:必须在组内具有一定的威信,计算机水平必须是最高的,还要有责任心和乐于助人。同时结合每个组员自身的特点,在小组中设置发言人、操作员、记录员和资料收集员等,给每一个学员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每一个学员的潜能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二、布置任务学做结合
小组成立后,在每个课目学习之初,先由教员布置总任务,例如在进行Word2007教学时,教员在首次课的时候即可以布置任务让每个小组在本模块学习完成后制作完成一个含有图片文字、排版合理、美观大方的电子板报。接到任务后,小组组长根据组员情况进行分工,这样可以使每个学员都带着具体任务去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边学边做,学以致用的同时使学员能更好地理解知识,迅速地掌握技能。在实施具体任务过程中,教员应引导学员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信息,了解各个小组的任务进展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施以援手。组长也应进行适当的讲解和指导,组员之间多多交流,从而使每个人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成果汇报打分讲评
课目结束、任务完成后,由每个小组派出一名发言人进行成果汇报,必要时可采用结合PPT答辩的形式。评委可由本班教员、同专业其他教员和每个小组的代表组成,分数作为过程考核的成绩计入期末总成绩。答辩过程中,听讲人员可以就作品对本小组成员进行提问,也可提出一定的指导意见,小组成员在回答和听取意见的同时,可以查漏补缺,积累经验,所有人员也可在一答一问中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四、流动分组角色互换
在实施小组合作法教学时通常采用流动分组的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很多学员可能都发生了转变,为了更好地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也为了让学员充满信心更加愉快地学习,这时有必要结合每个学员这段时间的学习效果进行再次组成小组,通过调换让学员去适应一些新的学习方法,进而实现资源共享。小组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采取优胜劣汰的方式进行,在同组内谁表现得最好谁就是下一次的小组长,以前的小组长要想成功连任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而其他学员只要敢于挑战也一样有机会当上小组长。通过这种帮、赶、学、比、超的学习方法让学员最大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新的教育理念提倡以学为主,在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法,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学员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使学习活动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能让学员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增强了学员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员的信息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制作作品和汇报成果的过程还可以激发学员的创造力,锻炼其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真正培养出适应部队多样化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凌.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3.8.
[2]宋雁群.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方法探讨[J].考试周刊,2013(52).
[3]刘辉.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J].基础教育研究,2012.4.
张雅婕(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士官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