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中学生思维习惯对阅读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 来源:学习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兴趣,主体,阅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23 09:26
【摘要】在农村地区,提高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学习,对于高中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在教学中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经过不断地摸索,可以找出更为适合农村地区学习一些方法,从根本上来讲,通过提升学生的思维模式,消除不良习惯对阅读的普遍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教学氛围、理解程度、心理需求
农村教学质量与学习质量普遍较城市为低,在长期以考试为中心的学习状态中,逐渐形成了农村高中生对于阅读的一些不良习惯。这些不好的思维模式影响到对阅读的进一步学习,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并且掌握一些好的策略,是我们应对阅读中的困难的方式之一。
一、农村高中生主要阅读习惯的影响
受传统教学观念与学习观念的影响,农村高中生在阅读方面容易形成教条化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严重阻碍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在学生的心中形成了以课本、教师和课堂三个方面为中心的思想。这种状况对于新课程的研发和学习都是不利的,也不能在短期内改变农村地区的基本教学氛围。所以,对学生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具体到阅读上,使得阅读的学习比较困那。
在长期以来灌输的考试为中心的模式下,高中生很难脱离这样一种思维。因此在对于阅读学习上,难免受到考试的影响,认为考试会出现什么样的题目,考试中会遇到什么情况等等。在平时的学习中就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对于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导致了阅读学习的面非常狭窄,对于阅读的知识掌握的程度也比较低。有的同学虽然阅读了大量的文章,以补充阅读量的不足,但是仍然不能脱离考试思维模式的影响,从而使得阅读量的提升并不能代替对于阅读质量的提高,对于阅读思维的培养也没有多大提高作用。这是目前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的引导,提出新的观点,并创新教学模式以改变现状。
学生的生活比较枯燥,学习负担比较重,在课外阅读上基本上不能抽出更多的时间来。而教学模式的单一化,阅读教学的程式化,都使得本来丰富多彩的阅读学习变得很乏味。这样,学习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新的教学方法没有建立起来之前,学生对于阅读的抵触情绪会增加,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农村地区的教学需要。学生的阅读的主体地位成了教师的的课堂讲解,这种状况的持续是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的。而脱离现实生活太远的阅读更使得学生感到文中所描述的东西非常飘渺,在接受程度会非常低,很难理解作者在文中到底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而教师所主导的教学任务并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学生的基本学习,这种不断的循环式的教学给阅读带来了极大的苦难。
二、提升阅读教学策略
陈旧的观念需要改变,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探索。破除方法单一的教学模式,推出更多的学习和教学互动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使得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成为学习过程的服务者,成为学生疑难问题的解决者。针对农村高中生所学习的教材,提出更高的要求,从高层次出发,提升学生的学习素质。
1,树立阅读主体地位
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被动的学习。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融入到文章的写作背景中去。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特点或者自己的学习水平,对于较难的文章,不作更多的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在阅读方面的特点和特长。向在阅读方面比较优秀的同学学习经验和方法。树立师生之间良好的学习关系,充分把握学习机会,掌握更多的阅读技巧。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性的阅读,提出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程度。通过大量的讨论,看到自己在阅读上的不足。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指导,拉近学习过程师生之间的距离。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对于阅读过程的评价中,教师进行有选择的点评,并在阅读的基本指导思想下,拓展角度,加快阅读教学的探索。
2、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提升主体地位是为了学生达到自主阅读的能力的培养,在自主阅读的指引下,学生会感到阅读的快乐,从而为学生课外大量的阅读打下基础。学习过程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学生自主性培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提出对于文章的具体理解。扎实的基本功会在一个比较长的阅读期间内形成,通过提问和意识判断,学生会得到更大的进步,这也是阅读的基本学习内容所在。学生体会到阅读带来的快乐,以及体会到不同文章之间的风格差异和不同作者的背景差异,同时所提高的是学生对于历史、哲学、社会等的一种认知和理解。为学生将来的广泛阅读打下基础,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会进行不间断的指导,以及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创新。
三、加强阅读训练
1、明确目标,注重个性阅读。
学生每次阅读都有具体要求、任务和目标,课外阅读也不得例外。学生每人备有阅读笔记本,读书时要作好记录。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可在一段时间内,安排落实阶段任务,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以掌握阅读的重点。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如果赏析就此打住,也未尝不可,但如能诱发学生发散思维进一步提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上,一定会有丰富多彩的答案。
2、激发兴趣,注重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材中每篇文章都富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要在认真研讨课标、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固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利用教材文章创设情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在理顺了文章的思路、简析了诗的悲剧内涵后,不妨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兰芝被遣回家时,焦仲卿说“不久当归还”,请问如果没有“太守求亲,兄长逼婚”这一个突发事件,刘兰芝和焦仲卿还会破镜重圆吗?这个“虚拟性”问题,必然“逗”起学生的兴趣,激活了一个个个体对原作的解读。
结论:
就农村地区而言,存在着一些阅读学习上的困哪,但这并不能影响对阅读的兴趣。在兴趣使然下,固然可以掌握和探寻更多的方法来克服之,无论从教学的角度还是学习的角度,都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策略的提升可以克服更多的阅读障碍,使得在更远的未来,学生可以在阅读的海洋里感受那份快乐。
参考文献:
[1]`王锦秀;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1
[2]刘会萍;高中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赖莉.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分析与培养[J].科教文汇,2008,02:
[4]彭芬;农村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实施的误区及突破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罗泽宗(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林县高级中学533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