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出版社图书编辑加工的出路
- 来源:学习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出版社,编辑,培训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23 13:52
【摘要】为了使策划编辑从编辑加工书稿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文字编辑逐渐诞生。当今是图书爆发的时期,不仅出书的周期越来越短,而且出书的数量越来越多,这给文字编辑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不断壮大专业的图书文字编辑队伍可以解决出版单位目前面临的文字加工能力不足问题,同时可以提高图书的编辑质量。
【关键词】出版社 体制改革 文字编辑 编辑加工中心 图书外编
(一)策划编辑的发展桎梏
当今中国编辑出版界,在文化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在出版社从事业向企业转制的过程中,已开始意识到“策划”在编辑出版工作中的重要性。于是“策划编辑”便开始在出版界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策划”,强调的是让编辑在整个出版流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原来被动的出版经营方式变为主动。因此,“策划”意味着编辑自主创新意识的进一步提高,意味着出版社的自力更生水平的进一步发展,更意味着出版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策划编辑的主要任务是策划优秀的选题,但是在其日常工作中,编辑加工书稿占据了大量的时间,使其没有充分的精力策划构思选题,这对出版单位的长远发展显然是一种桎梏。为了使策划编辑从编辑加工书稿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文字编辑逐渐诞生。
(二)文字编辑的诞生及编加中心的出现
文字编辑,就是主要从事书稿的编辑加工工作,按照国家标准及出版单位内部的编辑规定,对作者来稿的整体架构、语句用词、数学公式、图片表格等进行一系列的规整,使其达到出书的要求。文字编辑对于一个出版单位非常重要,如果说策划编辑主管着出版单位的经济命脉,那么文字编辑把握着出版单位的质量声誉。一本图书,如果里面语句不通、错字百出、层级对应混乱、公式正斜体不分、图片不清、表格中数字参差不齐,对于读者来说,花钱买来的就是一根“紧箍咒”,一看就头疼,更别说通过读书来获取知识或者精神的愉悦。书籍是神圣的,编辑加工书稿的过程中文字编辑不仅肩负着大众传播的使命,承担着振兴民族文化的义务,也寄托着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梦想。
近几年,有的出版单位尝试着组建编辑加工中心,主要承担图书到稿后从编辑加工到出样书过程中的三校核红及复审、终审任务。编辑加工中心一经成立,迅速解决了出版社的一部分编辑任务量,而且为出版社图书质量的把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电子工业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都建立了自己的图书编辑加工中心。但是,编辑加工中心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以下一些问题:
(1)编辑加工中心人员有限,接稿的数量达不到出版社发展的要求;
(2)对于一些有时间出版要求的教材教辅类图书,不能及时进行编辑加工;
(3)人员成本与所创造的价值不相符合,人力成本比较高。为了解决编辑加工中心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即稿件接纳能力低以及人力成本高的问题,本文提出发展图书外编以及组建外省编辑加工中心的思路。
二、图书外编的组建与发展
(一)图书外编发展的机遇及优势
当今是图书爆发的时期,不仅出书的周期越来越短,而且出书的数量越来越多,这给文字编辑带来了挑战,同时也给图书外编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图书外编,即编制外的图书编辑人员,他们的人力成本大大降低,这对出版社的成本节约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图书外编可以提高文字编辑的加工能力,不断壮大图书外编队伍可以解决出版单位目前面临的文字加工能力不足问题,同时解放策划编辑,让他们有时间、有精力去策划思考优秀的选题。
(二)图书外编的发展模式
为了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外编团队,要求此团队的编辑能力强、素质高,需要搭建一个良好的培训系统。在此培训系统里,以培训师为核心,管理者进行合理调度。培训师选择有经验的责任编辑承担,他们负责外编的培训,使外编最终能独立编辑加工书稿并达到合格。管理者负责外编团队的组建及相关人员任务的分配。
外编团队的选择要有一定的要求:语言文字能力要强;针对书稿的专业分类情况,选择相应专业背景的外编;外编要踏实,细心,能保质保量按时地完成任务。此外,要建立相应的竞争考核制度,对优秀的外编进行奖励,对不能完成任务的外编进行一定处罚。
外编的培训要严格,图书编辑是一份考量细心的工作,所需要注意的面和点特别多,大到版式统一,内文逻辑一致,小到标点符号,语言文字的运用要正确。培训要分阶段循序进行,中间结合稿件编辑加工实践找出问题,重点关注不足。如果只进行一次培训就想培养出能立即上手的外编,那是不切实际的。
出版社编辑加工中心的发展只依赖于在职人员是不行的,只依赖于外编也是行不通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他们中心找到平衡点,如一名在职人员配备三名外编,这样不仅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迅速提高编辑加工中心的工作量,同时能为出版社节省大量人力成本。
三、省外编辑加工中心的组建与发展
鉴于地区发展不平衡,有的地区物价相对其他地区较高,固定设施及人力成本费用相应较高。因此,可以在物价相对低的地区组建编辑加工中心,而出版社本地的编辑加工中心作为指导和管理中心,这个高等教育出版社已经成功运用,且为出版社节省了大量成本。
省外编辑加工中心的选择最好能选择离本地出版社较近的区域,这样方便管理;同时要做好稿件的统筹与运输,最好开发一个小型网络管理软件进行每本稿件编辑进度的协调与查询,做到信息详细。
四、图书编辑加工的前景展望
图书外编团队及省外编辑加工中心若能建设得好,对出版单位的助力是非常大的。出版单位只需要一小部分全职文字编辑人员就可以承担大量书稿的编辑加工工作。另外,外编团队还可以分专业设置,分别针对不同的编室承接书稿,这更有针对性。比如工业与技术专业外编团队针对工业与技术编室的书稿,经管专业外编团队针对经管编室的书稿,计算机专业外编团队针对计算机编室的书稿,等等。随着团队的壮大,可以成立不同专业的编辑加工中心,针对不同出版单位的书稿进行承接。这样可以实现行业资源共享,同时也有利出版行业的标准和规范的统一。图书外编团队及省外编辑加工中心组建的前景是美好的,希望此模式能帮助出版单位发展得越来越快。
参考文献:
[1]陈锐.出版社体制改革勿以牺牲编校环节为代价[J].出版发行研究,2010(9):53-55.
[2]刘光宏.关于图书编校质量问题的一些思考[J].新疆新闻出版界,2007(2).
[3]周奇.图书编校质量保障的关键在于认真落实[J].中国出版,2004(8):3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