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学教师的师德修养
- 来源:学习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哲学家,师德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23 09:48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教育逐渐成为了国家发展的核心要素,现代社会的发展核心在于培养高新技术人才,这就需要注重对教育投入力度,并构建合理有效的教育环境,其中,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育队伍来完成培养任务。中学作为我国素质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元素,对整体教育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作为中学教育的核心组织元素——中学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以及国家教育发展程度的推动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在发展教育的同时,还需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与能力,在培养教师知识能力的同时,提高中学教师的师德修养是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中学教师;师德修养;素质教育;道德素质
前言:21世纪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核心在于培养素质人才,推动人才力量的扩大化,这就需要建立合理化的培养团队,其中,教师队伍的师德培养是工作重心注重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所有教师工作者在从事教师工作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范与品德素养,它注重培养教师的修养,并具有控制与调节教师行为与意志的作用,是一种精神力量。师德修养注重教师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应该有目的的控制意识表达与行为输出,是教师进行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因素。
一、师德修养概述
(一)师德修养的定义与必要性
使得修养,主要表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是根据内在的教师道德进行阶段性的自我锻炼,实现自我改造,最终完成自我水准的提高,是一种有具有意识活动的行为内容与意识表露的结合体,它可以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达到相应的教师道德境界。教师师德修养是教育内容的核心,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行为标准,教师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学生人格与行为的培养与矫正,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组成元素。尤其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对学生的社会化具有核心影响意义。因此,教师作为该阶段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主要接触对象,提高师德修养是该阶段内发展教育的重心。
促进教师的师德绝非是一朝一夕之事,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以及社会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推动师德修养尤其内在的必要性。
首先,推动现阶段我国中学教师的师德修养是加强我国在中学教育阶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因素,师德不仅仅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素质与水平上,更重要的体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学风以及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它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日常交流中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行为、道德标准、价值观起到了影响作用[1]。
其次,构建良好的师德修养是推动中学教育形成独有的学风体系的必然要求,教学环境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并就高尚品德的教师队伍,帮助学校在现代化教学背景下完成优良的学风建设,从而带动整体学风与校风的建设,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最后,我国中学学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教学模式、学风建设以及师资力量的影响,而这些因素都需要建立在教师师德修养的基础之上,学校内部只有配置高水准的教师队伍才能吸引学生与资金,从而推动办学规模的扩大与师资力量的投入,这就需要培养一支具有较高师德修养的教师队伍。
(二)师德修养的意义与本质
师德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内容,也是推动整体教育环境发展的灵魂,教育是在教师指导之下完成的体系性内容,而教师的行为主要是由师德来限制的,从师德内容与本质出发,具有较高师德水平的教师,那么就会具备相应高质量的教育实体与内容,进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从教师个体出发,师德是承载在教师之上的,为了提高自身能力,并促使其不断完善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保证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高素质的教学氛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从学校整体出发,师德建设则是学校完成师德建设的主题,也是推动区域教育水平与国家教育标准的有效手段,在完成教书育人的前提下提高教学质量与综合性人才的培养[2]。从国家角度而言,教育不仅仅是一种人才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增强民族力量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它决定了整体民族素质与命运。
师德修养注重对德的培养,即德,化衍万物,处治阴阳。它是我国古代哲学家在思考自然发展的前提下,对人类生命延续的思考,生命既是高尚的,也是绵延的,德的在于保证生命的延续与稳定。德对人的教育意学习水的品质,上善若水,是一种具有极高得到的水准的圣人,因此,为了促进人类不断的进化与延续,教育中的德不仅仅是生活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品质的培养。师德也是一种职业道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素养,教师在培养过程中按照师德要求,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此外,师德的本质在于爱的表达,它也是我国教育的灵魂,爱既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也是一种物质的体验,给他人一种安慰,也受心灵获得了依靠,教师通过主动的教学行为让学生获得了快乐与幸福的体验,在此心灵慰藉中得到了成长。因此,教育是需要爱的活动实体,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氧化剂,爱作为师德修养的一种,成为了整体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学教师的师德修养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程度不断加深,各大中学的师资力量以及学风建设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并重视学生个人主观意愿的抒发,但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表现如下:
第一,目前,我国中学教育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过分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即“教书”,而忽略了教学的本质含义,即“育人”。从古至今,我国的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书育人,通过以教学培养的方式来完成社会化的重要任务。但是,从目前教育状况来看,我国的中学教育过于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在课堂上一般由老师来完成主导知识的传授,而学生很难实现自我意愿的表达,不能进行很好的思想交流,甚至某些教师,为了获得较高的学生环境,迎合学生,在课堂上宣讲一些不切实际,且消极的思想观点,导致学生对社会产生了偏激的看法,此外,某些教师的教育技巧并不科学,也不规范,容易引起学生厌烦的思想情绪与感觉。根据我国权威机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的中学生中,47.5%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知识传授,而不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此外,超过60%的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言行举止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导致课堂秩序混乱,严重的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第二,很多中学教师在教授知识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或为了硬性的建立良好的课堂环境,对学生进行“无区别式”管教,即在管教过程中不尊重学生,存在侮辱性语言。良好的教育方式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有效手段,作为一名现代化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的精髓境界,且拥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但是,根据相关研究调查显示,我国的31.21%中学教师在管教过程中并不注意对学生隐私的保护,也不尊重学生的个人意见,仅凭个人意志进行管教,如出现徇私舞弊、不公正待遇等问题,甚至某些教师因不同学生的“送礼”程度不同进行区别对待,严重破坏了我国优良的教师品德[3]。
第三,教师作为一种高尚的职业,自古以来注重奉献而非索取,但是,在自由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中,融入了大量的功利主义情节,虽然某些教师在主观态度上持公正的精神,但是在本质上依然会出现不良的行为与思想倾向,甚至在具体行为过程中变现出了明显的功利主义。如国家教育局明确提出禁止在课余时间进行学生补课行为,而某些教师为了获得经济利益自私补习,并对参与补习与未参与补习的学生进行区别对待,这就严重影响了我国正常的教育秩序,对教师师德修养的培养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形成了不良的教学氛围与环境。
三、中学教师的师德修养的内容、
根据当前时代背景与内容,师德培养应该符合现阶段时代背景与我国发展状况,因此,师德修养的内容也应该有所不同。
首先,师德修养的核心是注重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在于爱国主义的传承,它意味着我国人民应该在团结一致的前提背景下进行奋斗[4]。如今,我国的各个方面虽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这是建立在先辈的共同努力下实现的,此外,因和平年代的到来,各国文化界限逐渐模糊,导致一些外国文化渗透到我国文化之中,对我国民族文化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尤其是对我国政治文化与精神文化造成了某些潜在的危害,这无疑对我国青年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产生了负面作用,因此,作为指导中学生培养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手段,中学教学应该注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师德修养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与国家意识。
其次,师德修养的动力因素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知识分子是中国历来推动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核心因素,其包含着深刻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且忧国忧民的情怀深刻的影响着国家的发展,虽然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分子的理念逐渐发生改了转变,不再表现为修、齐、治、平,但仍然注重通过各种手段推动国家的发展,即坚持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培养,推动集体主义建设。在中学教育中,应该深刻把握并理解集体主义的内涵,从小事做起,爱老师、爱学校、爱学习、爱社会。
最后,师德修养的主题集中表现在科学道德培养。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注重采用科学力量发展经济,这就需要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科学道德与素质,从而当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条件后可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完善,此外,科学技术的深入也推动着国家教育的发展,因此,科学道德的建设是素质教育中的永恒主题。中学教师注重培养科学道德素养,可以隐性的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兴趣与能力,让学生摆脱受传统迷信知识的束缚,推动学生人格精神与信念意志的培养。
四、中学教师师德修养培养
中学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纽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该阶段的学生刚从小学阶段脱离,进入中学,意识与行为上还未改变,需要一个过渡期,而中学教育承担了过渡功能;另一方面,该阶段的学生在心理与生理都开始进入高速发育阶段,尤其是自我意识与社会化程度都出现了显著变化,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积极的作用,培养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并建构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该阶段内的教学任务,因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提高中学教师的师德修养。
第一,以教育内容本身为出发点,注重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性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策略就是教师应该全心全意投身到教育事业当中,忠诚人民,该策略是保证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习,掌握国家发展的前沿动态,学习不仅仅是学生的任务,也是教师以及全人类的任务,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师德修养的前提是热爱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教学,教师只有利用知识的力量将自身武装起来,才能真正做到身先士卒,才能通过自身的学术气质感染学生,从而潜在的影响学生对学习的热情[5]。在此过程中,保证与时俱进,尤其我国的时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把握,并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作为行动的主导。
第二,教学不仅表现在固定知识的传授,还表现在实践的应用,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检验师德是构建师德的标准。教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以及教学方法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对知识以及理论的检验,某些知识虽然得到了有效的传授,但是学生并不会进行实践应用是当前我国教育的重要问题,好的教师不仅仅是演示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知识。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相比较其他职业而言具有特殊性,它要求通过自身的技术手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设计学习兴趣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品尝失败、体验成功,掌握学习内涵。
第三,教师作为实体性的存在,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依靠教师本人的自我意识完成自我完善,这是当前加深教师师德修养的必要手段,一方面,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的职责与行为规范优化自身的,另一方面,教师更应该根据时代背景要求,进行创造性活动,培养创新精神,适应不同发展阶段学生心理与生理的变化,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从而深化教师师德修养的时代性。
结论: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学教育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其中,作为推动教育质量,培养现代化人才的必要手段,应该注重对教师队伍的优化,培养教师的师德修养。
参考文献:
[1]高林.师生关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2(11):183-184.
[2]王长坤.愚公移山精神与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21):100-105.
[3]刘俭,郭力.论师德修养[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12):106-107.
[4]林崇德.基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师德观[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22):143-151.
[5]赵金秀.浅析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3,35(21):169-170.
王琦(大连长兴岛经济区初级中学辽宁大连116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