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新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

  • 来源:学习导刊
  • 关键字:历史,注意力
  • 发布时间:2014-12-23 12:05

  历史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了,我从事历史教学多年,觉得历史新课程体现了很多进步,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了,教材的趣味性、生动性、可读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突出了;但对教师而言,新课程带来的却是一次彻底的思想革命。新课程强调,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的创生者和主体,在教学中,要构造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课堂,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真正的去按自己的意志去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应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新课程理念为自己的思想指南,改变思想观念,研究教材,研究学生。这样才能彻底的转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方式。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在如何创新历史教学方式方面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一、学科整合教学法

  历史博古通今,涵盖面广,初一各学科都是新教材,教学信息可以相互沟通,鉴于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搜集其他学科中一些与历史科相关的信息,并及时的将这些信息加以整合,融汇到历史教学之中。例如,我在讲《三国鼎立》时,为了使学生对曹操这个人物有正确的认识,我发现学生阅读课本有两篇曹操的诗《观沧海》和《龟虽寿》,在教学时,我结合他们看过连续剧《三国演义》和本课内容提出问题:你认为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又让他们朗诵曹操的诗,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曹操是我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这一正确的观点。通过学科整合,可以使课本中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分组探究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情况,我事先布置了一些有探究性的问题,比如:讨论“澶渊之盟”对北宋的影响,我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共同探讨、解决这些问题,每小组将解答的答案写在黑板上,我再组织全体学生共同探讨,让他们自己选择出更恰当、更好的答案,这样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三、动手实践教学法

  历史知识与现实之间有一定的差距,仅仅依靠思维,想象、解说有时学生很难理解,这时动手操作实践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新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教参仅仅要求讲一讲,学生了解一下,而这些知识点恰恰是学生想探索知道的东西,如河姆渡民居杆栏式房屋的用途、商周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还有汉代的造纸过程等知识点,简单的讲解,引不起学生的兴趣,生硬的讲解学生又难以理解,因此我采用动手实践教学法,每4人为小组,每小组合作做仿杆栏式房屋和青铜器,做两件手工作品。要求房子用木制,大小不限,但接口处不能用铁丝,铁钉等物品连接;青铜器皿用泥来做,具体做什么样、怎么做自己动脑筋。至于造纸工艺,学校附近有家造纸厂,有些学生家长在里面上班,让这些学生利用周末去调查现代造纸过程,然后向大家做讲解。这样,学生的情绪高涨,拿来的手工作品各式各样,色彩各异,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做调查的学生也做出了详细的调查报告,并向大家进行了汇报,然后我要求学生观察模型结合书本知识和补充的资料,对这些知识点理解消化。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在活动中把历史知识加以活学、活用,创造性的开展活动,并展示自己的才华。这种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在其中,其乐融融。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有和推广,多媒体辅助教学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教师通过制作CAI课件把知识变成可视的画面,再配以解说、音乐和学生的互动,拉近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直观生动的再现了历史,丰富了学生视野,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不失为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我在讲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我就利用多媒体放了一段《开国大典》的视频资料,学生的注意力非常专注,很轻松地掌握好了这部分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思想。

  五、课本剧式教学法

  编排历史课本剧,再现当时历史,并在课堂上予以展示,有利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新教材中既有安排也有要求。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课时,参照课本内容,教学时指导学生编排一些历史课本剧,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具体做法宜因人而异。

  六、学教相长教学法

  所谓学教相长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先自学课文内容,在课堂上自我展示,之后由老师加以指导指出问题,学生再学。教师和学生相互探讨、相互协作,解决课堂内容的教学方式。此方法是针对初中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难以调动情况下,实行的一种教学尝试,并取得初步成效,受到学生的喜爱。具体是这样操作的:在一个班中,找出三、四名平时思维敏捷、发言积极、肯钻研的学生,把课文内容按课题分给他们,每人认真准备,然后在课堂上讲给大家。课堂具体怎么组织由他们决定,与此同时要求全班预习配合。上课时,教师认真将学生讲课过程中的疏漏、失误一一笔记,每讲完一个内容,教师及时以商榷口吻加以指正,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大增,课堂气氛相当活跃。经过初步实验和反复思考斟酌,我将此方法推及每一个人进行再实验,全班以四人为一小组分为若干小组,每小组一个标题内容,四人共同商讨然后先推举一人讲解,以前死气沉沉的课堂被气氛活跃热烈参与的课堂取代。在两次实验的基础上,再把这种模式推及全年级,并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将本课涉及的课内外知识编为“历史大餐”,在学教之后展示给学生,以培养主动探究的兴趣。

  总之,学无常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不一而足,具体怎么操作,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要因人而宜,因学生的具体情况而论。我们要始终牢记用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行动,这样才能实现思想观念的解放,完成新课程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让我们的历史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税中容(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第八中学)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