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育难题与对策探讨

  • 来源:学习导刊
  • 关键字:扩招,教育难题,高等教育
  • 发布时间:2014-12-04 10:16

  【摘要】自我国实行高校大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大众化进程迅速加快,由此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和广泛议论。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扩招;教育难题

  1.国内高等教育的演变过程

  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9.8%。在众多的政治、经济、人口环境等因素的推动下,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从1999年起开始了跨越式的增长1999年,通过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划》,就明确提出了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目标,即经过十年的努力,到2010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15%左右。实际上,经过短短三年的时间,我国在2002年便提前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目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15%的临界指标。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已经达成了数量上的积累,但高等教育观念、功能、管理和课程等方面所应发生的质变性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的问题噬待解决,尤其以政府教育管理实行的指导方针与政策所引发的问题应居首位。

  2.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出现的教育问题

  (1)高校扩招的规模速度问题

  我国在1999年实行扩招以来,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过于追求量的扩张,过于注重形式上的提高,忽视了高等教育质方面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历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阶段性逐步推进过程,每一阶段虽然有相对比较突出的政策主题,但这些政策主题都是服务于整个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长远发展的。扩招后高校办学规模急剧扩张,万人大学已成普遍现象。需要思考的是现有办学规模是否适度,是否还有继续扩招的空间,更重要的是政府制订扩招政策时是否需要考虑规模效应和教育质量能否一致的问题。

  (2)高校教育资金的投入问题高等教育经费投入跟不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进程。当前正是我国高速发展的阶段,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稀缺对于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巨大阻碍。然而高等教育资金投入的不足是使我国高校供给形成如此大的缺口的一个重要原因。七年后的2004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也只有2.79%,与世界平均水平5.1%的距离还很远,直到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才首次实现4%。虽然财政教育支出的绝对总量逐年在增加,但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每年都存在着比较大的缺口,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总量的长期不足,必然使得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足。而由此产生的教育经费短缺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现代教学技术的落后、教学经设备紧缺、生均教育资源的减少等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

  (3)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合理配置问题

  哪些资源能够促进学校发展变成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支撑性力量;哪些资源是低效无效乃至阻碍学校发展的资源;哪些资源在被闲置浪费。某种意义上利用教育资源的质与量有效占有开发和利用资源是一所学校发展的重要手段或技术性支撑。在竞争日烈和优质教育需求日高的背景下,众多高校都在尽心探究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效度。但在现实教育环境中,许多的教育人尚未准确深刻地认识到什么是教育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对教育资源的内涵特征组成结构分类等认识不清,缺乏有效的开发路径和利用策略。这些存在的现象表明不少人深感教育资源紧缺匮乏却在有意无意地闲置浪费教育资源,一面四处寻找优质教育资源却对自己的资源沉淀视而不见或不能有效开发利用。

  (4)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大幅度增加这是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的直接结果。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出现是因为高校毕业生大量增加,所以才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现象。现在,国家虽然为鼓励与吸引人才到中西部和欠发达的地区发展或者支援农村教育,执行很多优惠政策,但是资金投入欠缺,对这些毕业生支援国家服务期满后还缺乏相关的引导;同时国家还没有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具体保护政策,对就业中的性别歧视还没有相关有效措施,某些地区还存在户口、档案限制,这势必会影响人才的自由流动,影响就业。

  3.解决大众化阶段存在问题的对策

  (1)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应该适度

  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一直是个有争论的政策问题,在发展速度上,有稳步发展、控制发展、适度发展、积极发展、加快发展等等提法。走高等教育大众化道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并且已经成为政府的决策。只是在速度的掌握上,不宜太慢或太快。高校在扩招过程中,只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准确定位,适度扩招,认真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积极稳妥地向前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优秀的人才。

  (2)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

  党和政府及全国人民应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重要性,把其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百分比,是国际公认考核各国教育投入的主要指标,是由国家的能力及国家考虑对教育支出的优先程度来决定的。在国家与政府制定高等教育方针政策时,首先要遵循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与原则,其次充分考虑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国情以及民情,权衡教育投入和产出结果的关系,确定专业设置和市场反馈的有效机制,提省经费的有效利用率,从而使经费投入的产出比大大提高。

  (3)合理配置办学资源、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经过这两年高校多形式(既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管理体制改革之后,很多高校的办学都已进入稳定期。同时,国家在对高等教育的宏观指导上更加强调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教育质量的提升是建立在国家在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的指导上。以后,政府要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指导与监控,采用准时有用的措施督促学校转变观念,把握机遇,深化改革,注重效益。

  (4)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现在,我国已形成“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与高校责任的消失。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同时,政府应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对人才需求的科学预测,合理安排好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布局结构。采取积极的优惠政策引导部分毕业生服务到基层、西部地区;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也越来越成为必要。

  4.结语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飞速发展与高等教育决策水平相对较低的矛盾日益突出,建立科学民主的高等教育决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王香丽译,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

  [2]邬大光.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内涵和概念解析[J].教育研究,2004,(9).

  胡平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