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扩容”,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
- 来源:学习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学生,语文素养,阅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04 12:28
【摘要】很长时间以来,学生将语文教材当作唯一的阅读材料,我们的教师也在课堂上乐此不疲地进行繁琐的分析,机械的训练。这不但令教者感到疲惫,也挤占了学生读书与思考的时间,磨灭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对缺乏活力和趣味的阅读教学敬而远之,其结果只能是劳而无功,得不偿失。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素养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由此可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扩容”,不仅需要而且十分必要。引导学生畅游广阔的阅读世界,使之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一、开拓广阔的阅读空间,建构丰富的读书资源
(一)开拓广阔的阅读空间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除了利用好校图书馆丰富的图书资源外,还应该创造各种机会,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方便,“开渠引水”,促使学生课外阅读。
1.开辟家庭小书屋。为了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利用家长会的契机,号召每个家庭成为“书香家庭”,建立家庭小书屋。让父母和子女携手阅读,一起交流,享受读书的乐趣,学生在浓浓的家庭读书氛围中得到熏陶、感染。
2、组织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随时借还,十分方便。
3、保证阅读时间。今天的学生,语文实践活动少,课外阅读量小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繁琐的分析与“题海战”。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开展阅读活动,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信任学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尽量不再另用时间回锅炒“夹生饭”,腾出大块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扩容”。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
“学校——家庭——班级”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由此建构起来的三位一体的阅读空间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阅读要求,再加上充裕的读书时间,促成了课外阅读的顺利开展。
(二)建构丰富的读书资源
现在市场上冲击孩子视网膜的大多是连环画、脑筋急转弯、游戏等,这些图书画面绚丽,形式新颖,内容简单,深得孩子们亲睐。但长此下去,学生的阅读面越发狭窄,对学生的语言积累、理解能力、甚至心理健康都弊大于利。作为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开拓学生视野,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一些健康丰富的阅读内容,推荐给学生。
1.激发兴趣,鼓励自主选择读物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求。一开始,只要内容健康,学生喜欢什么,就让他们读什么,学生无拘无束地享受着阅读的乐趣,教师在一点一滴中呵护着孩子的阅读兴趣,同时酝酿着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向自己既定的方向引导。
2.适时推荐儿童经典读物
有了阅读兴趣,教师就应发挥导向作用,适时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目。可阅读中国经典小说,如四大古典名著(少儿版);浅显的历史读物,如《上下五千年》,还有科普读物,如《十万个为什么》,也可以是校园热销图书,如《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等。
3.课内联系课外,进行延伸阅读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应在课内与课外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得课堂向课外拓展,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如在教学完《我不能忘记祖国》一课后,趁着学生意犹未尽,教师适时推荐关于宋庆龄的其他故事书,教学《三顾茅庐》,推荐《三国演义》(少儿版);教《清明节的由来》,介绍《中国民间传说》等。这种方式推荐图书,由于课内外有联系,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受学生欢迎。
二、指导正确的读书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及语文水平等情况,他们的课外阅读往往带有很大的猎奇心理,随意性盲目性较大。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好好读一下,其他内容则走马看花地读读;有的即使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显然这样的阅读是收效甚微的。有道是:“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使学生不仅喜爱读书,而且学会读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教师通过对个别或小群体、班集体的关于阅读的谈话交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阅读方法,逐步掌握怎样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怎样培养好的读书习惯,怎样提高读书速度等阅读技能。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体现一些对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把方法运用到平时的阅读积累中,体现课内促进课外,课内带动课外。
学生一旦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他们就会读更多的书,吸收更多的语言精华,阅读能力由此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如此良性循环。
三、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内化吸收
“学以致用”,读书不是为了读而读,应把外部的获得通过学生主体的消化吸收,成为内部的知识积累,这样才能真正提升个体的语文素养。为了让学生进行更广泛而又有质量的阅读,教师应铺设平台,开展精彩纷呈而又实实在在的活动,巩固学生所读所悟。以下介绍几种实用而且有效的活动:
1.开展优秀诗文背诵活动
古典诗词是中华灿烂文化中一朵瑰丽的奇葩。《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三个学段要求背诵优秀诗文110篇(段)。这么大一块面包如何“吃”?我们采取化整为零,分而化之的方法。我们在黑板一角开辟“每周一诗”板块,利用早读时间、晨会课前五分钟,朗诵,吟唱,检查,还可把相似的几首诗放在一起,分类比较记忆。如描写春天的诗,放在一起诵读,比较不同诗人的风格而记之。又如把李白所写的代表诗作放在一块,集中记忆,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和极度夸张的笔法等。有自读有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文的热情高涨。
2.摘抄读书笔记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的同时,进行有效摘抄,是培养阅读能力,把所读内容内化吸收的好方法。新课标也有明确要求:要求学生在中高年级每学期要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并写一定篇数的感悟。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的巨大作用,更不言而喻。
由此可见,阅读“扩容”,在教学实践中,能扩大学生阅读面,开阔学生视野,随之带来他们大脑的充实,思维的活跃,综合语文能力得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得到全面提高,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黄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