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 来源:学习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数学思维,逻辑,思维惯性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04 12:14
【摘要】数学学习不是被动地去解决很多数学难题,而是通过各种思维形式将看似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因此数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科学知识迅速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数学思维;逻辑;思维惯性;思维线形
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逻辑性、抽象性、系统性的学科。数学学习不是被动地去解决很多数学难题,而是通过各种思维形式将看似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如何使小学生的基本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是我们数学教师长期的有意识的教学目标。
一、数学思维与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
数学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
2.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3.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
4.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学生数学思维发展受到限制的因素分析
根据个人多年从教,不断探索学生思维发展过程的体会,得到几点粗浅认识。
1.学法缺乏造成思维无效
由于学习方法的缺乏,严重制约着学生的有效的思维。本期我对本校六年级三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常用的数学学习方法中,学生掌握得最好的是统计法,知道并会应用的占95%,知道并会运用观察法与列举法的占25%左右,类比与倒推的方法理解并会运用的仅占9.6%。
2.思维惰性造成思维模糊
近期我对学生进行“遇到难题的处理方式”的调查,“继续独立思考解答”的只有12%,“问同学或问老师”的占28%,“等老师讲解”的占30%,“随便写几个字填满以完成任务”的占36%。这表明学生的思维指向非常模糊,表现在对关键信息感知把握不准,出现思维的惰性。虽然进行观察,但只停滞在感知表象中,即使撞上关键信息,也不能加工形成有价值的反馈信息,致使思路受阻,久而久之,便懒于动脑,养成了思维的惰性。
3.思维惯性造成思维机械
思维惯性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思维定势,人一旦形成思维定势,就会习惯地顺着定势的思维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很多学生在解数学题时出现错误的原因就是审题不清,常尚未看清题意,见术语,便罗列公式,生搬硬套;见数据,便代入演算,拼凑解答。这是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最大的阻碍,也是人类的一种愚顽的“难治之症”。从两个实验我们可以知道,真理,或者说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只是一层窗户纸,有时很简单,只要换个思维方式就可以捅破,但由于人们的习惯性思维使自己作茧自缚了。当然,对于普通的人而言,要摆脱思维惯性,易说难做,但至少应该成为努力的方向。思维的惯性常常是伴随着思维的惰性而存在。
4.思维线性造成思维中断
线性思维是指思维沿着一定的线型或类线型(无论线型还是类线型,既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的轨迹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的一种思维方式。线性思维在一定意义上说来属于静态思维。在一份问卷调查中,回答“经常出现思维的方向性错误”的学生接近80%,他们由于思维的单一性,呈线性状态,导致思维过程常常中断而受阻。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实践证明,看的思维效率最低、写的思维效率较高、说的思维效率最高,有许多思维的飞跃和问题的突破正是在说的过程中实现的。思维和语言是密切联系着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思维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反过来语言又促进思维的发展,使思维更富有条理,两者相互依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语言是师生、生生间情感交流、数学思维的工具。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相应地发展学生的语言。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问题是放飞思维和想象的导火线,问题的出现能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产生一种对解决问题的渴求,这是一种学习创新的因素,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例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然后展示长方体有几个面、哪些面完全相同,每个面都是些什么样的图形,再提问学生:“你们能用学过的知识推导出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吗?”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求知欲。他们听到问题后,就自己动手操作,看一看,剪一剪,拼一拼,合作交流,最后大部分同学都能自己推导出计算公式,成绩差的同学也在其他同学的操作、演说中学到了知识。小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数学学习兴趣浓了,自主探索的愿望有了,就会自觉地去学习,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断发展。
3.加强思维方法指导,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思维的创造性是智力活动的创造水平。教学中要提倡求异思维,鼓励小学生探究求新,激发他们在头脑中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寻找独特简捷的解法,进而提出各种别出心裁的解题方法,促进学生思维创造性的形成。教师还要注意教给学生逻辑思维的方法,既要指导学生逐步掌握运用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综合、抽象、概括等常规思维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又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等,激发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辨证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建构稳固且易于迁移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意识,要创造一片广阔的天地,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空间,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使他们的数学基本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斌.创设问题情境的若干问题,数学通报,2004.
[2]王淑花.浅谈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
汪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