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内相互斗争与协助的来源
- 来源:学习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家庭,投资,遗传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05 08:25
【摘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句中国的古话,表达了当时人们对如同亲属般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然而,这样的社会在本能之下能否成立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即使在家庭中间,也存在着不少不和谐的现象,如亲代或者亲子代之间的家庭暴力、毫无理由便爆发的争执、抢夺等行为。然而即便如此,相比起他人,我们还是更加偏爱自己的血缘亲属。而“亲人”,往往也成为了最为牢固的社会关系的代名词。这一切,仿佛形成了矛盾。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天经地义的,这很自然。但我认为这种回答是不负责任的,我们得知道这些行为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可以大致分为两个小的问题:首先,为什么和睦的家庭中会存在种种斗争?其次,人们为什么会对自己的家人有所偏爱?
【关键词】家庭,投资,遗传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借助亲代投资理论进行解决。亲代投资最先在1930年的费雪原理中考虑到,后来由英国遗传学家约翰·贝特曼进行完善。亲代投资理论是指亲代为增加后代生存的机会(以让其成功繁殖)而进行的投资,但会以牺牲亲代投资其他适应度成分的能力为代价。例如,大多雌性动物的配子比较大。人类女性大约一个月释放一颗大的卵子,相对而言,男性却是每天释放出上千万只精子。女性受孕、怀孕,所以女性比男性对于子女投资更多(某些动物则是相反,如蟋蟀、海马、巴拿马毒蛙等)。因为男女两性在子女上投资程度的不同,所以产生在交配和养育的问题。投资较多的那方在择偶上会更谨慎,而投资较少的那方则需要与同性竞争,以获得交配机会。所以男女两性因为投资程度的不同,也造成他们在各种行为上的差异。例如遗产的分配问题,曾经有人做过一项实验,请相同数量的男性和女性志愿者想象自己身怀绝症,而手里有一批财产需要分配给配偶或者子女,观察男性和女性的决策有何不同之处。实验表明,在男性去世时,往往趋向于将自己的遗产留给妻子,因为女性在拥有子女时已经为子女进行了大量投资,此时私吞财产是划不来的,研究员曾经采访过一名志愿者,该自愿者称“我相信她能够照顾好我的孩子们”。而女性在去世时留下的遗产,则往往趋向于留给子女,因为男性在得到财产后很有可能利用这一笔财产寻求新的繁殖机会。即使留给配偶,也总是会带有一些附加条件例如“终身不娶”等等。再例如,亲子竞争,作为亲代的父母,在拥有一个以上的孩子时,总是倾向于将投资平均分配到每一个孩子身上,而作为子代的孩子,则总是倾向于使自己占有更多的资源,这就构成了亲子之间的斗争。以雏鸟为例子,雏鸟为了使自己占有更多的资源,会表现得比自己实际上更加饥饿,在喂食时将兄弟们挤开甚至推出巢穴。
亲代投资理论解释了我们第一个问题,即:家庭内冲突是如何产生的,其根本原因在于不同个体之间利益的不一致。但是这一理论存在缺陷,即:既然如此,我们为何还要照顾我们除了子女以外的亲戚?根据亲代投资,我们的最佳选择就是在出生时就开始竞争,争取杀死每一个兄弟姐妹以独占资源,在自己生了孩子后将它们全部分散开来避免伤亡,从而达到收益的最大化。可我们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第二个问题如何能够得到解答?这时候,我们需要引入内含适应性(又称概括适合度)的概念。它在1964年作为演化论的修订而提出由威廉·唐纳·汉密尔顿提出:自然选择将倾向于那些能促使有机体的基因得以传播的特性,而不管有机体是否能直接繁殖出后代。亲属身上携带着我们的基因拷贝,所以我们才会对亲属给予照顾,而亲代投资(指对于女的投资)则得到了重新解释——它只不过是照顾亲属的种特例而已。
内含适应性理论使得科学家们能够从基因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如果你是个基因,你要如何使自己能够尽可能地拥有更多的拷贝?答案是:一,使自己所在的个体存活下去。二,复制,繁殖。三,使带有与自己相同基因的个体存活下去。其中,第一,二点都是很好理解的,然而最重要的却是第三点,使带有与自己相同基因的个体存活下去。这一点便是内含适应性与经典适应性(自然选择)的最大不同之处,也是它的伟大之处,它解释了亲属之间的利他行为的存在,例如在天敌进攻时发出警报,将食物分享给家人,照顾远房亲戚家的孤儿等等。
那么,内含适应性究竟是指什么呢?一个生物体的内含适应性并非是指他自身的属性,而是指他的行为或影响的属性。它通过计算遗传收益来选择自己的决策,等于个体自身的繁殖成功,再加上他对其亲属繁殖成功的影响并乘上一个对应的相关系数。这个系数可以通过他们之间的遗传相关度度评定。比如说,和兄弟姐妹是0.50(因为他们有50%的遗传相关度)。和祖父母和祖孙是0.25(遗传相关度为25%),和第一代堂表亲是0.125(遗传相关度为12.5%)。汉密尔顿提出了这样一个公式:c 在整个20世纪,汉密尔顿的内含适应性理论是对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的最重要的修正。在内含适应性理论出现之前,利他行为一直让进化科学家们困惑不己,因为它削弱了利他者本人的适应性。地面松鼠为什么看到捕食者之后会发出警报呢?因为报警声显然会让它自己更容易被捕食者发现。而一个人又为什么愿意将自己的肾脏捐献给亲属?汉密尔顿的内含适应性公式漂亮地解决所有的这些问题,并且向我们展示了利他行为(会给利他者自身的繁殖带来妨碍)是如何能够轻易地得以进化的。 参考文献: [1]蒋泽祖父母投资的进化心理学研究《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8(05)。 [2]范菁菁中国青年女性婚姻择偶的领域特殊性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05)。 [3]左逢双二级亲属投资的实证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6)。 [4]王瑞乐,刘涵慧,张孝义亲缘利他的不对称性,进化视角的分析《心理学进展》2012(6)。 [5]王瑞乐,杨琪亲缘利他依赖遗传相关度和确定性《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8)。 [6]余石屹达尔文进化论与21世纪的文学批评《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 林嘉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