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职药剂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行动探究
- 来源:学习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工学结合,实践教学,“多元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04 16:05
【摘要】文章对中职药剂专业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职业岗位能力构建中职药剂专业的“多元化”工学结合实践课程,从实践教学团队、实践教材的开发、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及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方式等实践行动进行探讨,旨在促进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提高、进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职业能力 工学结合 实践教学 “多元化”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也由传统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应用,转向重视学生职业素养、强化实践技能培养的校企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1,2]。因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引领下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已日显重要。
一、传统的实践教学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性的分析我校中职药剂专业传统的实践教学只是注重了为理论课程开设的实验教学,忽视了职业能力的教学;其次,教学方式较和教学内容单一,实践教学只是在教师带领下对课本中知识的进行验证性实验,实践内容与岗位能力距离“远”;再者,实践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大多数课程的实践评价只是理论评价(以实验题目在理论考试中出现)。这种方式不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不可能特别关注学生观念、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从而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显然,传统的实践教学已经不再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中职药剂专业基于职业能力构建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行动探究
1.构建特色的“1+2+X”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中职药剂专业实践教学搭建工学结合平台,。
我校经过几年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构建了具有职业特色的中职药剂专业“1+2+X”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1+2+X”即一个导向(就业为导向)、一种教育模式(工学结合)和一个培养目标(培养职业能力为本包括职业素养);双主体育人(校企合作);X个举措培养人(3个专业方向、3个层次与3个职业能力的培养、一支由校企骨干即专兼职教师组成的“双师型”的队伍,一系列基于岗位能力的专业核心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多个校企共建的综合训练基地)。此种人才培养模式为中职药剂专业实践教学搭建了工学结合平台。
2.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工学结合,组建.“多元”工学结合教学团队,促进专任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从而有利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我校组建了一支由药剂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行业专家、医院及企业技术骨干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立了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教、学、做”一体化的中职药剂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式。组建的“多元”教学团队,还能增加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实践与学习机会,提升其企业实践能力,增进其综合职业素质,从有利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3.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工学结合,开发校本教材及与之配套的实训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组建的“多元”工学结合教学团队以实践内容紧扣职业性、贴近岗位、贴近社会的原则,注重针对性、适用性、实用性,开发了中职药剂专业各专业课程的实训指导教材。如在《有机化学实训指导》教材中将丙酮的特性实验,改为糖尿病患者尿液的酮体鉴定,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4.工学结合,进行“多元化”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是在教师主讲并进行验证性实验,基于我校创新的“1+2+X”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我校中职药剂专业的实践教学方式进行如下几项改革,一是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改革,由传统的药剂专业教师“一言堂”,改为专业教师、企业技术骨干共同主讲与带教;二是改革实践教学方式,基础课程实验由传统的任课教主讲带领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改革为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性实验、专业实训课程由校内实验课改革为“校内实验室+模拟药房+药库或制药车间”的项目教学与实训、情景教学或现场行动导向实训,三是毕业实习由传统院(企)管理改为由校企两方共同管理与指导下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顶岗实习。这种“多元”的教学主体及教学方式不仅激发学生学习与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同时增强了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提高了综合职业能力。
5.工学结合,多元化评价学生实践能力,促进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从而提升教育质量。
基于我校创新的“1+2+X”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了以往由学校单一评价的机制,采用校内评价与校外企业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总结评价相结合,建立学生知识水平、操作技能水平、职业道德、综合素质等的评价新模式,这种评价方式不但客观评价学生的能力,同时催促药剂专业教师不断参加企业实践,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从而提升教育质量。
三、结论与反思
基于职业岗位能力构建的“多元化”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能,从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但仍需进一步完善:一是完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使培养的学生更具专业性和实践性,能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实现“学岗融通”,更加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二是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紧扣中职药剂专业毕业生各岗位群的工作职能,进一步优化实训教材;三是深化改革实践教学方式,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的融合,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让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四是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EB].2010.07.2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EB].2010.11.27
[3]杨彩卿,霍新怀.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实践目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2,18:40-42.
[第一作者简介]郭忠(1963年12月),男,江西安远人,江西赣州卫生学校医学教育研究室、高级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与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
1.2013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课题编号791234
2.2012年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省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JXZJJG-11-102
郭忠 廖禹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