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处理行为偏差生突发事件的原则和策略

  • 来源:学习导刊
  • 关键字:突发事件,处理原则,行为
  • 发布时间:2014-12-04 15:31

  【摘要】本文尝试结合工作中发生的典型案例,分析处理行为偏差生突发事件所遵循的“依法执教、耐心细致、心态平和、胸怀坦荡”四项基本原则,以及“充分沟通、把握心理、顺势而为”方法策略。

  【关键词】行为偏差生;突发事件;处理原则

  一、问题的提出

  在学校日常管理中,行为偏差生的突发事件在各级各类学校都时有发生,如果处理不好,必断会使得小到学生、家长、老师个人,大到家庭愿景、学校发展、当地教育事业,蒙受不必要的损失!因而,如何与行为偏差生及其家长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以出色完成学校德育工作目标,成了我们新时代一线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挑战!

  二、引发问题案例的再现

  2011年5月中旬的一天中午,某班卫生包干区轮到王某等4位同学打扫,王某在没有完成任务时就不见踪影,班主任周老师见到王某后,并未声色俱厉地批评他,要求完成任务。

  当晚,已经快要晚自修上课了,王同学因观看球赛再次姗姗来迟。班主任在教学楼楼梯旁对王某进行教育语言。王同学觉得丢面子,抱着豁出去的态度,和老师顶上了,并辱骂班主任!班主任周老师被气疯了,打了王同学一个耳光,在周围师生的劝解下,事态没有进一步的恶化。

  然而没几分钟,王父一脸怒气来校,经周老师耐心解释并道歉,又见儿子的确没事,丢下一句“既然这样,我就没话好说了,但这事不可能就这样算了!”悻悻而去。政教主任李老师见此情景,请求派出所派警员尽快来校调解。

  接着,王父又陪同王母再到学校,一进门便大声叫嚷“老师,你得把我儿带到县医院拍CT”!李老师听到这吵闹声马上赶到警务室,安抚家长,周老师也很快到场。随后在办公室里,当地村治保主任徐某,警员居中调解。经调解,李某诚挚地向王某家长道歉,家长也不再提要周老师带儿子去医院的要求。

  老师们却对此事议论纷纷,王家做父母的太过溺爱儿子、太过霸道!感叹家长的教育方式会使孩子产生不正确的价值观。

  三、系列事件亮点的提炼

  本系列事件之所以能完美“收官”,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1.从事态的发展过程来看,涉事学生、班主任、家长以及政教主任这四方尽管都存在着一定的错误,但都没有作出造成事态不可逆转的极端举动。

  2.李老师处事果断、言语得体,这也是整个系列事件得以妥善解决的关键。

  3.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背景下,学校、派出所通力协作形成合力,突发事件得到了处理。

  四、处理原则策略的评析

  (一)处理行为偏差生必须坚守的“四项基本原则”

  1.“依法办学、依法从教”原则。这是学校及教师必须遵守的最基本原则,违背之,不仅会搞砸许多日常管理事务,更严重的是会不利于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构建。如上述案例中的周老师,在受到王某的辱骂后,没有保持冷静、克制,而是出于本能反应,陷入了“以暴制暴”的错误,这对于传统家长来说可能会被接受甚至与获得支持,但对于行为偏差生家长而言,则会引发对学校、对老师的纠纷!

  2.“耐心细致”原则。“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许多事情操之过急于事无补,青少年德育工作更是如此。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一个快速阶段,逆反心理特强,高压手段不仅难以奏效,还会适得其反!

  3.“心态平和”原则。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专职人员,自是不会缺乏心理学知识,新时期的教师更应清楚地意识到这点,并坚守之,让自己始终保有较强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

  4.“胸怀坦荡”原则。所谓“身正为范”,教师就应该胸怀坦荡、不计前嫌、不留小心眼,以自己高尚的情操获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从而也更有利于行为偏差生突发事件的解决。

  (二)处理行为偏差生突发事件的思考

  开展学生德育工作,尤其是处理后进生突发事件,要讲究策略与方法,才能事遂人愿,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从上述案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以下几个方法策略的有效运用。

  1.充分沟通的策略

  大部分行为偏差生家长自身行为失范,面对家长时,要做到不急不燥,开动脑筋,找准与家长沟通的切入点,与家长进行充分、良好、有效的沟通。具体来讲,沟通过程中要做到:

  ①沟通前要有预案。兵法有云“不打无准备之战”。与行为偏差生家长打交道,并非是件轻而易举的事,稍有不慎,就可能激化冲突、闹得不可开交,且于事无补!

  ②耐心细致的解释。不仅耐心是必要的,还要作好重复的心理准备。对行为偏差生家长来说,往往由于“受到孩子的牵连”常倍感郁闷、委屈和无奈,一旦孩子又惹事,他们更容易陷入焦躁不安、敏感脆弱的心理状态!因而更需要老师以足够的耐心对其作出详尽的解释。

  ③认真倾听。对家长的诉说,要认真倾听,而且在发表自己观点时适时地将发言权及时转交给家长,并不时应和,以“配合”家长,使得整个沟通得以有效进行。

  2.把握心理的策略

  之所以要强调把握心理的策略,是因为行为偏差生是因为其特殊的家庭背景和环境所导致。只有准确把握学生及其家长的心理,我们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言之成理、合理处置”。

  ①要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知水平。不少学生其阅历太浅,而且一直处于“家—校”两点一线的生活模式中,毕业后呢,或对“外面的世界”有了一定的接触与了解,或呆在家里对之前的种种有了冷静的回顾与反思,从而让人产生“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由衷感觉。

  ②要通过种种途径,充分了解学生家长的个性特征、思想觉悟和情绪状态。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最最重要的“引路人”。家长的个性特征、思想觉悟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乃至于决定性的作用。此外,家长的情绪状态又对事件的处理有着重要的“左右”作用,在孩子成年之前,家长才是孩子真正的“衣食父母”!因而,我们必须通过对家长心理的了解,“帮助”我们去帮助家长、帮助孩子。

  3.顺势而为的策略

  顺势而为并非是不要原则的见风使舵,而是以科学处理事件为目的,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灵活机动、见机行事,以高超的处理能力对事态的发展作出主动的顺应和调控,从而圆满地解决事情。“什么人什么时候该干嘛”,处理事件时应把握分寸。关键时候,该什么人说啥,就是那谁说那啥;该什么人干啥,就那谁干那啥,这点也是最重要的。案例中,多方部门进行调节,李老师顺势而为,作为一个下属,大胆主动地主持了调解,并最终顺利成功地使得俩家长的意见达成一致,促成了这一事件的完满解决。

  总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这个“新的特殊时期”下,行为偏差生突发事件处理处理起来的确相当棘手,但只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平时多积累、勤反思,处理时坚持原则、讲究策略,不断提升自身依法从教的意识和能力,就能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构建作出更大的贡献!

  朱建荣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