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业中学“后进生”的转化
- 来源:学习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爱心,兴趣,个性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05 09:32
【摘要】“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一直是教育的一个难题,如何做好转化工作更是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用心灵赢得心灵,让爱心点燃“后进生”希望的灯塔,以民主科学的技巧,让“后进生”重新找回失去的自信和兴趣,让每位学生个性的到发展,使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
【关键词】后进生 民主科学 爱心 兴趣 个性
从事职业教育已有数载,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生源的层次不齐,使“后进生”的教育转化更加困难。经过几年的摸索和探究,偶感灵动,有些想法和经验涂鸦成篇,与同仁们共享。
一、民主+爱心用心灵赢得信灵
爱,是教育的前提;对“后进生”来说,这种“爱”尤其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师对“后进生”的爱,绝不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师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当我们自然而然地把“后进生”看作朋友时,这些顽皮的“后进生”才会不知不觉地把我们视为“哥儿们”。当然,这里面一定要把握度,不能无原则的迁就、姑息,而要有目的的做好亲近和谈心。我喜欢与“后进生”吃喝玩乐,也许会有教师指责我的教育“太庸俗”,不讲原则,但我认为教育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是无比幸福的!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师生在成长中获得共同的欢乐!
当孩子们与老师产生了朋友般的依恋之情后,点燃学生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便是教师实施教育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谆谆告诫我们: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经过长期的摸索和与顽童们打交道的经历告诉我,即使是某些教师心中“一无是处”、“不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着美好道德的萌芽,因此,对“后进生”的成功转化与其说是教师向他们“灌输”,不如说是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有缺点的一个好人”的道德自信。我经常与“后进生”谈心的话题,便是让学生谈“我有什么优点”;我每带一届学生的第一次作业就是让他们写出自己的优点,且越多越好。如果某一“后进生”因为长期受到斥责而丧失了道德自我肯定的勇气和能力,我便让全班同学帮他找优点。注意,教师这样做绝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种对“后进生”由真诚热爱而产生的真诚信任。
当然,比起其他学生,“后进生”犯错误的时候要多一些,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就更多了。教师很难做到不对他们发怒;但是作为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孩子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在批评教育的问题上,师生同样是平等的:教师当然可以批评学生,学生也可以批评教师。教师如果批评失误,应该尊重学生申辩或解释的权利;如果冤枉了学生,教师应该公开主动认错,错误面前也应该是人人平等。
二、科学+技巧把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每一位学生心灵深处的都有一颗美好道德的种子,这是“后进生”转化的关键所在。作为教师要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这就需要教师的智慧和技巧。对“后进生”而言,这些种子或许已经“萌芽”,但往往被各种缺点和“杂草”掩盖着,这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在依据。教师要引导“后进生”经常进行“灵魂的搏斗”,除去“杂草”净化心灵。不但善于发现自己的可贵之处,更勇于用“高尚的‘我’”战胜“卑下的‘我’”。要求“后进生”在一个早晨就根绝所有的坏习惯,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教师可以让他们通过自我控制而逐步减少犯错次数。一个人不犯错误,是永远长不大的。通过鼓励表扬让“后进生”走出自卑的阴影,找回“战胜自己”的勇气和自信。
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也包括利用学生集体的健康舆论对集体中某个或某些“后进生”施予积极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巧妙地将自己的表扬或批评转化为集体舆论的褒贬,让集体的每一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有了进步,是全班的光荣;自己犯了错误,是全班的耻辱。建立一种良好的竞争机制,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的进步,这种教育技巧我对历届学生都运用过,可以说屡试不爽。其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其中蕴含着一条朴素的教育科学规律。“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三、个性+兴趣不以分数论英雄
“后进生”最恐惧的就是考试后的排名榜,每次张榜公布都让他们身心倍受摧残,这无疑是在他们裸露的伤口上撒盐。一个人的进步不单单表现在分数上,而关键在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教育者:“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而我们的教育者,在人的这种片面表现的情况下,就根本算不得教育者,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因此,我们不应该把“后进生”看作思想品德坏、学习成绩差的群体,而应视为一个个具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精神世界的个体。没有健康愉快的精神生活的人是不幸者;而我们眼里的“后进生”,几乎都是这样的不幸者!由于在智力水平、行为习惯、知识基础、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后进生”很难在短时间内与班集体同步,于是心灵的悲剧便发生了:自卑自贱,但表面上满不在乎;上课无法听懂又不得不日复一日地坐在教室里;作业往往做不好便只好胡乱应付,因此,自然常被各科老师斥责。受尽同学们的白眼,于是处处与集体作对……
“尊敬的教育者们,请时刻都不要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育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式都没有作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内达到思想道德、文化学习的统一标准,这是许多“后进生”根本没有“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转化“后进生”,从某中意义上讲,就是还他们以本来应该拥有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这,就必须从每一位“后进生”独特的精神需要入手。爱运动的让其从事体育锻炼;爱玩弄零件的让其搞机械制造与加工;爱玩小动物的让其参加生物课外兴趣小组;爱跳爱唱的让其参加各自喜欢的兴趣小组……根据专业课的设置,投其所好,充分发挥个性特点,激发兴趣爱好,寓教于乐,寓乐于健康人生之路。这样,让每位学生都得健康成长,后来学生的表现和发展证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进一步印证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精辟论述:“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的确是无可限量的,而每个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又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不能使每个人都考上大学,但可以使每个人都能成才,这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的艺术》
2.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
陈国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