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知道,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有良好的品德,而是在时代和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下,通过后天的学习积累形成的。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分辨是非的能力差,很容易走上歧途。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而学校的《品德与生活》课就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培养途径。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好表率,带动学生爱上品生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求知欲。
三、创设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
四、丰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表率 兴趣教学方式 有效性
或许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学生和家长对《品德与生活》课都抱有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就连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也只是居高临下的对学生进行说教,这或许是由于课堂所学的理论观点、道德行为与现实的社会现象差距太大,或者其他种种原因导致的。不论原因为何,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们实现培养目标的绊脚石。
我们知道,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有良好的品德,而是在时代和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下,通过后天的学习积累形成的。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分辨是非的能力差,很容易走上歧途。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而学校的《品德与生活》课就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培养途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品课是小学生的必修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也是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它对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好表率,带动学生爱上品生
低年级学生对老师有天生的崇拜和信任,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虽差,却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此时教师的一举一动无疑是他们效仿的目标。面对这些正处于道德观念形成的初级阶段的天真无邪的孩子,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处处做好表率,和学生搞好关系。爱是创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学生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品生课主要采用生活体验式策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因此,教师要在生活中引导学生学会关爱别人,自己就要处处关爱别人。教师爱学生要讲究技巧,要出自真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用微笑的面容、慈祥的目光、期待的神情、温和的语言来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犯的过错,教师要耐心教育,细心说服,要做到处处关心,事事理解学生,使学生喜欢老师,从而爱上《品德与生活》课。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乐学,学习的兴趣才会更持久,更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是否乐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讲课内容与技巧。教师要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要让他们感到轻松,而不能超过其接受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从学生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各种与之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乐学、爱学。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自主、主动学习,提升品生课堂的有效性.
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及表现欲望较强,他们常常渴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
2、看图学习,提高道德认识。《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为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奠定基础。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本上每一课都配有生动形象的彩色插图。教学时,教师应该利用好这一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陶冶和感染,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如教学一年级下册《它们是用什么做的》时,我以图入境,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欣赏一些手工艺品。学生在欣赏、讨论中,与图中的情景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它们制作的积极性,养成乐于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三、丰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学生能否把客观要求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需要,实现知行统一。教师适当地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对错美丑,增强他们的明辨是非的能力。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所引用的材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强化教育效果,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品德与生活》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结合教材,运用板块教学,让学生问一问,做一做,看一看,演一演,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写一写,辩一辩,赛一赛……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使得教材活起来,动起来,把学生的情感给煽动起来,并使其延续,落实到行动中,这样的课堂,学生喜欢上,创造的欲望也很强烈,教学效率自然得到真正的提高。例如:在学习《有趣的现象》时,先进行一次小组交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吸引他们参与活动,使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让其有迫切了解有关内容的需要。再通过多媒体呈现一些自然界中的有趣现象,引导学生看一看,通过交流有趣的地方,学会一些观察方法。拓展部分采用“赛一赛”方式完成,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看谁能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我感觉这节课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今后的长时间的观察与探索做准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进评价机制,重视课内外结合,就能使《品德与生活》课回归生活,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从而达到提升品德与生活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目的。
梅鹤秀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